◆王裕庆 戴汉平
“小戴同志,我2015年已经脱贫退出,你们不能再将我列入返贫对象了。政府和县农路局的领导非常关心我,不仅让我享受了低保,还来慰问我,给我送鸡喂养,我的帮扶责任人还帮我销售喂养的猪,我已经很知足了,说什么也不能把我列入返贫名单,拖村上的后腿啊!”这是今年6月,我们在双峰县开展精准扶贫复核工作时,青树坪镇石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欧阳发仁说的一番动情的话。
13年前,老仁的家中遭遇变故,唯一的儿子因为车祸意外去世,整个家庭一下子失去支柱,陷入困境。不久后,老人的老伴也因病离世,家中剩下老汉,还有一个坚守在家里、身体羸弱的儿媳以及两个未成年的孙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祖国大地吹响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2014年,在村里第一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选中,老仁以第一名的票额被评为全村第一批低保贫困户。村干部来到他家,鼓励他道:“老仁,党和政府来帮你来了,你不要灰心,一切都会好起来。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一起帮你渡过难关。”村干部温暖的话语,让老仁红了眼眶。
为了生计,老仁的儿媳在2014年带着两个儿女,到50公里外的邵东打工,靠着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在那里,她得到亲戚们的帮助;两个孩子也在当地学校就读,学费得到了减免。
古稀之年,本该享清福了,可老仁没闲着。“我不能拖累孩子,我还能动,我得靠自己。”这是老仁经常跟我们讲起的一句话。
老仁是个勤快人。他把自家仅有的2.7亩水田,全部种上了水稻。每年种双季,这样就可以收获两季。每天天未亮,他就起床了,犁、耙、翻、收,拔草、打药……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做。常常日落了,他还没回家,邻居们都说这个老头真有点“倔”。
冬季时,他又将所有的田地种上油菜,2.67亩的旱土种上玉米、花生、红薯。家中还喂了两头猪,几十只鸡。除了肉之外,蛋、禽、蔬菜都能自产自销,多余的便拿到5公里外的市场换点零用钱,贴补家用。
冬去春来,到2015年底,老仁细细盘算家中的一切:仓中有粮,院里有猪、有鸡,靠在家种田和媳妇外出打工的收入,还有政府发放的一些低保金、扶贫慰问款等,当年家庭的总收入达到了1.5万多元。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看着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老仁知足感恩。2015年底,当村上讨论贫困人口退出机制时,很多贫困户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的脱贫政策,不想退出。老仁却主动站了出来,“各位领导,刚才大家把人均收入核算给我看了,我享受了国家的低保,孙女孙子享受了教育助学,我也享受了医疗救助。我还能劳动,有收入,再加上我的养老保险,我家已达到了今年的脱贫标准,我申请今年脱贫退出。”此话一出,村民们的牢骚没有了,疑虑打消了。2015年整个石泉村共脱贫退出22户85人。
老仁还是一个明理的人。今年,困难再次降临到他头上。4月的一天,他的小孙女不幸左手骨折,前后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共花去医药费1万多元。当村里讨论要将他家列入返贫对象时,老仁拒绝了。
“我的孙女是不幸,但党的扶贫政策好,她住院能比别人多报销10%,再加上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我只花了几千块钱。你们不能再把我列为返贫对象了,今年我们村要实现脱贫,我绝不能拖村上的后腿,谢谢你们的关心。”老仁说完转身离开。那年迈而坚定的背影,让我们深深感动。
是啊,如果所有贫困户都像老仁一样,自力更生,不向命运低头,不等不靠,勤劳致富,一时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那幸福美好的生活还会离我们远吗?
自助者天助之,自强者天强之。发生在老仁身上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千千万万最普通农民身上的美德和力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扶贫攻坚战必将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