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菜农噱头与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8-05-25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陆勇强





  马路菜场上的蔬菜大都是水灵灵的,它们刚刚从地里采摘来,价格也便宜。卖菜的大都是农民,没了市场里的摊位费和管理费,哪能不便宜。


  有位菜农很特别,他的摊位上堆着青菜、芹菜、包心菜、萝卜……每有人经过,便说:“这菜好,它可是种在学校里的,特别好吃。”


  这话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问他:“菜种在学校里,怎么就是好的,就是好吃的?”


  菜农就笑了。他指指一溜儿菜摊,说他们的菜种在田里,而他的菜是种在学校里的。我说学校难道允许你在里面种菜。菜农轻声说,那学校拆了,现在是一片地,闲置着,去年他承包过来种上了菜,“你知道这个学校有多厉害?从这毕业的孩子,很多考上名牌大学,出国留洋赚大钱也很多。”


  我听着有趣,不由自主地笑了。笑过之后,却回味无穷。菜农的牵强附会虽然无厘头,但引起我更深一层的思考。


  古往今来,承载乡村文化的东西往往是学堂(私塾)、宗祠、寺院。到了现代,种种原因,众所周知,学校几乎成为乡村文化最大的聚集地,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在这里执教,不管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学校这块地方总是书声琅琅,充盈着文化气息。单从外化的形态来说,学校是乡村的一个文化高地,它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小环境”。


  而十几年前开始,不少乡村学校开始撤并,大量的乡村学校被关闭,只留下空空的教室,琅琅读书声已经远去。许多乡村学校被拆除,有的成为工厂,有的成为住宅楼,有的成了菜地。


  当一个菜农,因为菜种在了学校的原址,而让他觉得自己的菜与别人不同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像,学校在一个农民心中的地位。这种地位不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有其他更多的意义。菜农自然说不出什么意义,但他认准学校是有文化的地方,在有文化的土地上种菜,自然会不同。无论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是调侃,至少他知道学校是有文化的地方,即便拆了,文化仍然一息尚存。


  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会被那么多人认同,在于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同时,也成为文化的中心和高地,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乡村文化曾经到达过历史的巅峰,在悠久的历史中,乡村一直占有着重要地位,文人墨客描写乡村的诗句数不胜数。时至今日,我们生活过的乡村,被诗歌赞颂过的乡村的脚步走得太慢,那里有基数庞大的农业人口,还有被人们因为生产生活破坏导致的脏乱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和小城镇,成为现代人的诗意栖居,很多乡村庄园成为旅游目的地。


  乡村振兴在于文化振兴。有人说,一个人有文化,就像一盏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可以照亮他人。一个地方有文化,它就会成为一个地方发展最深层次的动能。因为,文化就是一种影响力。它影响你,影响我,影响芸芸众生。在广袤的乡村里,那些看不清、摸不着的“文化”才是乡村振兴的魂。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