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艳菊
看完丘彦明的《人情之美》,我对张爱玲的感触最深,因为她的“礼”。
一张一手掐腰并做仰视姿态的照片,让很多人误读了张爱玲,包括我自己,以为她是孤傲清高的。她又不擅长人与人的交往,只埋头在她的文字世界里,更加深了这种误读。有着贵族血统和灰暗成长经历的她也许孤独,但绝不傲气,哪怕她有骄傲的资本。
二十来岁的时候,年轻不懂,我从图书馆借来她的小说,喜欢她的文字,但不喜欢她写的故事,悲凉,读了令人难过。后来,我也写文字,才知道,一个人要想写人性深处的挣扎,首先得有一颗宽厚的悲悯心。这是她对人间世的“礼”。
《人情之美》附赠了小册子,有张爱玲写给丘彦明的书信。张爱玲的字亦如她的人,清瘦静好,安安静静待在方字格里。丘彦明与她通过几封信后,对她的称呼改为“爱玲阿姨”,以此增进关系,而她并不为动,依旧称丘彦明为“彦明小姐”,保持着她一向的温度。她的信简短明确,主要谈稿子的事,但总不忘对丘彦明生活和身体的关心。
张爱玲不浓情,并不表示她薄情,她有她为人处世的“礼”。
张爱玲对自己文稿的态度,非常谨严认真。一篇短文,她自己一定要校对多次,以便不出现错误。她说,文章本来就很短,再错一个字,岂不是要误读了?这是她对读者的“礼”。同时,也是为了不麻烦人,不增加编辑的工作量,让编辑有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
上世纪60年代,张爱玲看了王祯和的小说《鬼·北风·人》,觉得不错,应王祯和之邀去花莲游玩。王祯和的母亲接到儿子的信后,连忙打扫庭院,并把小说中提到的各式点心、小吃都为张爱玲做了出来。张爱玲住在王祯和家,每晚临睡前都会去向王祯和的母亲道晚安。当要去照相留念的时候,张爱玲又花一个小时化妆,表达她的尊重和隆重。
王祯和的四舅在张爱玲游花莲期间也尽心张罗。张爱玲身体不舒服时,因不放心药店的药,王祯和的四舅骑着自行车带她去医院。张爱玲要买礼物送给他,不知买什么好,又不愿随便,最后在书店买了一支钢笔。这份郑重里不止是她的感激,还有对人对事的那份“礼”。
从花莲返程时,乘火车,王祯和为张爱玲买了桔子。剥了桔子皮,没有找到垃圾桶,张爱玲就一路握着。这个细节虽小,它像一滴水,映照出了张爱玲有礼的光辉。
个人情感上,张爱玲从来就是“人间相见唯有礼”。胡兰成负了她,她把自己的伤痛掩过,内心波涛汹涌,亦是平静地分手。即便如此,胡兰成处境艰难,她仍把自己一大笔稿费送给他。她在美国遇到年迈的赖雅,彼此相知,她嫁给了赖雅。赖雅中风后,她不离不弃,尽心照顾。
花开半妍,酒至微醺。红尘万象,若能做到“有礼”,便是最好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