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强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
中秋,是收获的吉辰,又是团圆的良时。那圆圆的月饼,宛若满月,凝着幸福、丰盈、和谐、美满。每逢中秋时节,那份火辣辣、暖烘烘的战友深情总会在我的胸腔里充盈着、跳跃着。
1998年,是我入伍第一年。离中秋节还有两天,全连休探亲假的12名官兵相继归队,包括一排长、司务长、二班长这些骨干。按照休假安排,他们中有不少人可以休至中秋节后。尤其是一排长,他已多年未休探亲假,这一次是带着“任务”回去的:父母给他物色了一个家乡的女孩,利用此次探亲的机会相亲。
回家之前,指导员亲自找一排长谈话:“眼光不要太高,不要过于挑剔,只要那女孩子人品好,就跟人家谈谈。”谁知,一排长这个干啥都优秀的老兵,竟然吃了败仗。女孩及其家人对他很是满意,但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两年之内必须转业……”最终,一排长没有答应,帮父母收完了玉米、谷子,又陪着父母到医院检查了身体,便立即启程归队。
一排长对我们说:“那年,为了当兵,我连大学都没上,现在,好不容易当出点味道了,竟然让我转业!这叫半途而废啊,咱不干这事儿!除非组织决定让我转业!”
听着一排长的话,我们感慨万千。
时值中秋,一排长和那些探亲归队的战友们,纷纷拿出了来自他们家乡的月饼。12位战友,带来了12种月饼。来自大江南北的月饼们,方方正正,扁扁圆圆,五彩缤纷,汇聚军营,并排站在了后勤班的长桌上,被司务长码得整整齐齐。
吃月饼之前,列队唱歌。我清楚地记得,那晚唱的歌是指导员点的《十五的月亮》,在队列前指挥唱歌的是一排长。曲毕,指导员猛拍脑门,颇为后悔,他悄悄对我说:“遭了,一排长相亲失败,咱唱这种缠绵的歌儿,像话嘛!”
然而,一排长却和战士们坐在一起,捧着月饼,仰望明月,说着笑着,品尝着五湖四海的味道,诉说着各地月饼的传说。
司务长来自苏州,他带来了几大包“稻香村”月饼,是苏式月饼的老字号,皮层酥松,香而不腻,色泽美观。一班长来自广州,他带来了有名的“莲香楼”月饼,此乃广式月饼的招牌,皮薄馅香,不易破碎,有莲蓉、豆沙、五仁、水果、叉烧等种类,让人垂涎三尺。还有来自成都、太原、西安、马鞍山、桂林、北京等地的战友们,他们所带的月饼,大多是自家打的,有的月饼外形不大美观,却颇具地域特色,入口醇香浓厚,味道各不相同,令人回味无穷。
正当我们品尝美味之时,值班战士前来报告:“驻地群众给连队送月饼来了。”于是,我们赶忙出营房迎接。
社区主任握着指导员的手,满怀深情地说:“今年抗洪,如果不是你们,我们的损失更大。这是我们自己打的月饼,请战士们尝尝。八月十五,大家回不了家,别想家啊!”
指导员立即拿出我们的月饼,赠予他们。他们不收,指导员硬塞过去,笑道:“你们是水,我们当兵的是鱼,必须得收下啊!”
那晚,我们品尝了13种月饼。13种不同的味道,萦绕心间,甘甜无比。
月上中天之时,轮到我站岗。指导员接过我的枪,压低声音:“你去陪一排长聊聊天,别让他闷着。这岗,我来站。”
谁知,一排长却“夺”过了指导员手中的枪,打趣地说:“让咱这个失恋的人有点事做吧,站岗的事,谁都别跟我争!”
说罢,一排长扛起枪,大步走向了哨位。
是时,皓月当空,明晃晃,光灿灿,照着军营,照着哨位,照着青松般的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