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正林
乡村老家那袅袅炊烟,是我最爱看的景色。炊烟,是乡村的灵魂,散发着家的气息;炊烟,是母亲的呼唤,传递着温馨的信息。
每当东方破晓,东家的西家的炊烟,或浓或淡地从屋顶飘向天空。于是,山村醒了,鸡鸣狗叫,村庄热闹了起来。男人们荷锄扛耙,牵着耕牛,走向晨雾笼罩的广袤田野;女人们涌向村头的溪边,挑水、洗菜、浣衣;孩子们肩挎书包,戴着红领巾,唱着歌儿匆匆赶往学校。
临近中午,炊烟再次升起,从从容容,断断续续。在田间劳动的人们明白:这是妻子或者母亲已做好饭菜,该收工吃饭了。
傍晚的炊烟伴着晚照的夕阳升起,颇有几分诗意。田间劳作的人们收拾好农具走向村庄,贪玩的孩子急匆匆寻找书包准备回家。牛进栏,鸡归窝,待炊烟散尽,山村又恢复了平静。
炊烟是人们繁衍生息所在,有炊烟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如果没有炊烟,那是会让人生愁的。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打破了各家各户的锅碗瓢盆,农户灶不生火,瓦不冒烟,到处是饥荒死寂的景象!如果是在千里荒漠中孤独旅行,漂泊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只要看到地平线上升起一缕炊烟,你肯定会为之一振,激动得热泪盈眶,马上有了回家的感觉,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都会一扫而光。一场地震或洪灾过后,废墟瓦砾中升起的第一缕炊烟,便是灾区人民燃起的希望之火!
我离家后常回乡下探亲,总喜欢坐在灶膛前,一边听母亲唠家常,一边看着那一缕缕炊烟慢慢升起,那一刻,最幸福、最温馨。
如今,一些农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过去生火用柴草,现在已换成了清洁的液化气、 天然气和沼气,农家成了无烟户,村庄也成了无烟村,炊烟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只留在了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