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叶
林清玄先生的离去,令人意外和感伤。他才65岁,在“新型年龄划分”里还不算老年的年龄。我们这一代,多少人读着他的文字长大,他文中的思想深入浅出,亲切博爱,开解了多少人的心结烦忧,疏朗了多少人的焦虑和疑惑。
我尚读着一本他的文集《不争,是一种慈悲》。书里共收录了林先生62篇散文。“在细微的爱里”,他以涓涓溪流般的语气,让人跟着他的文字行走,好似看到了芸芸现世里那些渺若尘灰的故事。善小而为的林清玄,会绕道去一个贫寒生意人那里买东西,放生一只鸟,发现芦花中母亲最美的瞬间……细微之处见乾坤,发人悲悯,心生谦卑,面对人人、事事时时不忘本善。
林先生一直将自己的心比作秋月。“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原本是唐代僧人寒山子的感叹。他说,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并不容易,因此人贵在自知,自知方能自持,从而以禅悟的态度对待人生。而爱——爱万物,爱众生,爱自己,是内心获得宁静自在的源泉。慈心,悲悯,始于善,大善疏于争,不争财夺利,不沽名钓誉,不好大喜功,不踩他人肩膀攀富贵巅峰。心似明月,清清朗朗,天地可鉴,因此他又说道,“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向来清者自清,袖满清风自不必饶舌万千。
在纷争的现实中,再没有什么比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更为难得了。宁静之心宽容、淡泊、平和、坦然,因七情平衡,能在滴水中观得浩淼大海,于细微中发觉那些小而确实的幸福,故能得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书里的文字,句句叩心,犹如干涸的土地,轻巧地下了一场夜雨。
书里还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且不管他人如何冷漠无情,做怀善念的人,好雪片片,自会融化成润泽生命的水。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一节中,林先生深入浅出,从小事发散,告诉我们要怎样接受人生中的逆境,忘却那些折磨精神的仇怨,努力做好一件事,舍得奉出自己的好。“我们爱玫瑰,所以要偶尔承受它的刺伤”“永续今好,长绝来怨”,在平凡的日子里,因悟而释然,于波澜不兴中窥见日出的光芒,为生命汲取正能量,用“平常心”吟唱人生之歌。
第三卷“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是全书精神浓缩升华的部分,从惜福、博爱、大悲到“不大”,他告诉我们,做人“唯其不大,才是最大”,把自己放低了,才能向高处攀爬。读罢三思,一颗浮在喧嚣中的心得以久久的休憩了。
再次掩卷的时候,写下这千言万语的主人已经不在了,不由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而先生的文字却如同星辰熠熠闪着慈祥的光芒。他告诉我:从前的一切,沉重、纠缠、阴霾、哭泣,皆随星光与清风远去。放下,才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