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瑞芳
初夏,因党校学习期间参加驻村入户活动,我与通道侗族自治县横岭村结缘。这是一个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人类宜居环境的突出典范”“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的美丽山村。漫步在年代久远的风雨桥,悠扬的芦笙随风传来,偶遇的老伯一脸淳朴,感受四处静谧而安宁,心也跟着沉淀了下来。
原生态往往与贫困落后相连。横岭村363户1411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89人。近年,为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被纳入县百里侗文化长廊的横岭,正在开发民俗民宿旅游,还将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生态休闲农庄。应该说,横岭发展来势喜人、前景看好。
然而,村子里却难见一张年轻的面孔。在鼓楼与老人们聊天时,他们感叹,如果村里有集体经济、有企业,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年轻人又怎么会去外地打工?劳动力不足、劳动技能缺乏,制约着横岭的发展。
所幸村里还有小学,有孩子。老师告诉我们,学校一共就三个班,即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进入三年级则需去乡完小上学。学生23名,基本上是留守儿童。老师只有两个。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呵护,留守儿童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譬如我住户家7岁的孙子。这个叫乐乐的孩子,跟爷爷奶奶几乎不说话,脸上也总没什么表情。每天上学前,他一只手握着放在地上的书包提带,在窗前一动不动站上十几分钟,给人一个瘦高瘦高的背影。看着这个听了我的话不再随手将橙子皮丢下河的孩子,这个主动跑回家取塑料袋给我们装采集的地木耳的孩子,我心里油然而生母亲般的爱怜。
我们决定捐资助学。联系了步步高等几家企业赞助,每个人还拿点钱。“需要些什么,尽管说,我们去准备。”“还有橡皮擦、卷笔刀、水彩笔等文具,可以用来奖励学生。”我们与老师交流着想法,筹备捐赠事宜。
捐赠仪式举行那天,一直下雨的天竟然放晴。孩子们身着各色镶了花边的侗族服装,在阳光下欢快地奔跑,小小的操坪仿佛沸腾了起来。大家为孩子们送上礼物,我特意将一个印着卡通图案的淡蓝色书包递到了乐乐手里,看到他笑了。
尊师重教方为本,一点一滴总关情。我们为横岭所做的终归有限,只想以此传递一份心意,唤起更多人对教育的关注和付出。孩子是横岭的未来和希望,但愿横岭在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迈进时,让教育先行一步;教学中既教给孩子知识又教会他们做人,特别是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时代新农民,为横岭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横岭短短几天,却将是我一辈子的记忆和牵挂。我一定会与更美的你再见的,横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