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湖鲜 岳阳烧烤记忆
发布时间:2019-05-3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 舒灵



  “食货”与“吃货”两词虽一古一今,但于美食而言还是相通的。一个地域的美食如果往文化里深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首先是食物,然后才见性格。


  特色美食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官方认定传承悠久的,一类是民间公认影响力大的。岳阳烧烤,就属于后者。


  岳阳古称巴陵,传说后羿为解救黎民于水患,射巴蛇于云梦泽,巴蛇尸骨堆成山陵而得名。从“洞庭天下水”的称赞中一路走来,得水之利的岳阳烧烤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湖鲜”的意境中做活了水与火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岳阳烧烤勃发于小龙城一带。原来分布在湖岸小巷的烧烤摊,经过政府部门的引导,汇聚在小龙城,蔚为壮观。哪怕骄阳似火的盛夏,在小龙城的凉蓬之下,几个好友啤酒佐烧烤,也要喝得大汗淋漓。经年过去,我没有再去过当年的小龙城,但岳阳烧烤的品牌早已占据湖南主要城市的大街小巷,虽不与大餐争芳,绝对敢与臭豆腐比美。


  在摩天大楼耸立的湖南金融中心,湘江水拍打的长沙西岸,岳阳烧烤的虾尾馆里,人影瞳瞳;穿过大楼,一字排开的岳阳烧烤排挡里,碳火闪闪,人声鼎沸,朋友酒后有诗“古今多少事,都付烧烤中!”


  岳阳的烤鱼传承久远。多来自洞庭湖捕捞船的鱼儿,鲜味十足,经过烘烤,金黄的鱼皮包裹着洁白鱼肉,皓齿轻咬,肉刺自动分开,香气四溢,那种火候真是恰到好处,把油、肉、火巧妙相煎,佐以各色调味,吃相处人皆成“货”。


  对岳阳烧烤,我有着五味杂陈的记忆,轻易不敢触碰。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距家20余公里外的分场中学读初中。那时,家里缺钱,也缺油,七八口人主要靠身体羸弱的父母挣点工分来糊口。每天早上,母亲都会为我们在学校的中餐伤透脑筋。平时积攒的鸡蛋往往抵做了学费,热天里腌制的萝卜白菜带去学校,中午已变味。当人家拿着菜票买到新鲜的饭菜时,我端着白米饭蹲在见不到人的墙角,咀嚼难以下咽的变味的饭菜,泪水咸了米饭,伤了心扉。有次跑到正在田间锄草的母亲身边,哭着喊着要买菜票,母亲把我搂在怀里,一样咸的泪水一样悲怆的天空。


  正值我们长身体的时候,母亲发愁,想办法在沟港密布的洞庭湖里找吃食。打鱼出身的她,一早从湖叉里弄来半筷子长的游叼,麻利地收拾干净之后,放在早晨煮完猪潲后的木柴上,手里不断翻动着用木签穿好的鱼儿。等我洗完脸背好书包时,母亲已用黄草纸包好烤熟的三条鱼,并叮嘱我做午餐。


  学校的课即便再精彩,也难抵书包里的烤鱼香。终于下第一节课了,我偷偷拿出烤鱼,两下就吃得只剩下一个鱼头。鱼没经过油煎,越吃越饿,往往到了午餐时,就只能靠几个鱼头咽下四两白米饭。


  1978年,改革的春风绿了洞庭城乡,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我读完大学,远离家乡走上了工作岗位。当烧烤成为一种时尚与我邂逅时,相对无言的母亲不知内心有多少感慨。对尝遍洞庭烧烤的酸甜苦辣的我而言,要感谢那个时代的历练,感谢洞庭鱼虾和那一膛炉火,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华发已生的我,每每回到老家,欢心的是和同学朋友在夜深人静时坐在岳阳的街头,点几份烧烤,任大大小小的竹签像芦苇般生长;嗜好的是手持钓竿得几许鱼获,回到母亲身边用炭火烤制出家的味道。


  随着时代进步,岳阳烧烤所用的燃料从煤块、木炭变为了卫生碳、电烤炉;加入岳阳烧烤的从业者,也不再是单一的岳阳人,有了五湖四海的元素;烧烤的“钱”途也越走越宽,店家们凭借诚信与特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攻城略地,把烟火味十足的烧烤做成了一道独特的湘菜名片。


  不论世事如何变幻,给我忧郁给我欢乐给我领悟的岳阳烧烤,依然有着让我泪流满面的力量。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