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健涛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政协信息化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坚持人民政协的价值取向,着眼人民政协新的使命任务,为人民政协信息化建设确立的目标定位。推进人民政协信息化建设,必须深刻把握和深入贯彻这一战略部署,始终把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上。
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
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人民政协信息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要推进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拓宽协商渠道、丰富协商载体,创新协商参与实践,不断拓展政协协商履职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政协各项职能融合、各级政协履职联动及区域间合作,增强政协协商履职的整体性协同性,充分释放人民政协协商履职的整体效能;营造平等、包容的协商环境,厚植协商文化,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真正做到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加强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促进知情明政、调查研究和协商成果转化运用,提高人民政协协商议政的质量和实效。
有效落实凝聚共识的责任和要求
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都是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人心的凝聚。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归根到底是要广泛凝聚共识,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凝心聚力。人民政协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着眼更好凝聚共识,不断扩大团结面、画大同心圆。要推动人民政协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切实把思想政治引领落实到履职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巩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推动人民政协加强统一战线内部的协商交流,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开展经常性工作提供支撑,加强同港澳同胞的团结联谊和促进祖国统一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交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推动人民政协利用自身影响力及时发声,做好政策宣传和释疑解惑的工作,向社会广泛传播共识,最广泛地汇聚正能量,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扩大各界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各界群众广泛持久深入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人民政协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平台作用,着力实现人民政协开门协商、开放履职。要不断扩大政协调研、视察、协商、监督等活动的参与面,推动政协履职工作向全社会覆盖,最广泛地汇聚各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做到哪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就在哪里搭建协商平台,涉及到谁的事就与谁商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和交流,打通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反映各界群众的诉求和愿望。
作者系省政协研究室理论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