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湘声话题社之委员谈创新引领
发布时间:2017-01-17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湘声话题社之

委员谈创新引领  


主持:湘声报记者 龚菁琦


  嘉宾


肖冬梅 省政协委员、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


王义高 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李瑞霞 省政协委员、东安县副县长



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

提升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湖南的科技创新最需要什么?科研工作者+企业型思维有何必要?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中该扮演什么角色?县域发展如何进一步实现开放崛起?……

  

  1月14日,“湘声话题社”开讲,3位省政协委员就如何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到实处开展讨论,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出好声音。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湘声报:省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如何理解这一核心内涵?湖南的科技创新最需要什么?

  

  肖冬梅: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是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等的基础。拿最近几天大家热议的政协云来说,就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政协工作机制创新中的具体应用。事实上,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创新渐渐在各项创新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湖南亟需加快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与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协同作用。

  

  王义高: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大国都是技术创新大国,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拉动经济依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如今投资产出比效率低,成本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唯有通过技术驱动替代投资驱动,才能把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一再强调技术引领的重要作用。若没有技术引领,湖南的传统产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有陷入悬崖式下跌的危险。应该说,技术引领已经达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目前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都高度关注如何实现技术引领问题。

  

  李瑞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可以引发人才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科技创新可以激发创业热情、守业激情。

  

  对于湖南来说,科技创新既要顶天立地,同时也要铺天盖地;既要高大上,也要小而美。

  

  最近网上有一则新闻,说让全国人民欣喜的是,我们国家终于可以造圆珠笔尖钢珠了。笔尖那么小,圆珠笔在我们的生活中又非常普及,但技术却攻克不下来,非得进口。在航天技术领域,我们不输其他大国,但在笔尖这么小的领域,我们却输了。这让我想到,湖南除了要通过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之外,还要特别关注一些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为湖南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宜要求科研人员还推销产品

  

  湘声报:在科技创新中,科研成果如何转化成产业成果?科研工作者要不要具备企业思维?政府在其中该扮演什么角色?

  

  肖冬梅:我觉得应该把科研创新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它的良性运行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

  

  从目前来讲,至少有7个主体的参与,我们简称为“产、学、研、官、金、介、投”。产学研大家很熟悉,“官”就是政府部门,金、介、投就是金融、中介、投资机构,都应该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扮演角色。在科技创新的演进过程中,新的主体能促使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

  

  在这个系统里面,我觉得科研人员应该是核心。但是科研人员又不一定得有企业家的思维,因为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方面,不见得要面面俱到。如何让科研技术成为科研专利,应该让运营专利的专业公司参与。在这个转化过程当中,政府应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能够让科研人员、投资机构、运营机构等在平台上连接起来,并提供支持和指导。

  

  王义高:科研成果转换为产业成果不仅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中国科研技术成果的转换率不到45%。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市场风险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方面的创新,自己最清楚,而且企业与市场和创新前沿领域靠得最近,可以省掉很多中间步骤。因此,如果企业有了充分的资本对接,能够牢牢把握市场去创新,往往可以很好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我国政府这几年特别强调企业创新的作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一位科技人员,既让他当教授教书育人,还要他当技术人员科研攻关、当销售人员做推销产品,这样分工是不科学的。我们号召高等院校、大学教授积极参加企业创新科研,但毕竟不是要个个去办企业。企业家是有冒险精神的,科学家和大学教授不一定具备。即便有个别成功的,但不足以体现总体。

  

  李瑞霞: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生的效益也不很高。成果转化中,政府一定不能缺位,要主动担当起责任。

  

  科研部门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完全靠中介承担也不现实,因为中介作为盈利机构,更强调短期效益。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

  

  除了引领搭桥作用,政府要适当地给予一些资金的扶持。因为科研成果从研发机构到市场需要一个运营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企业投资强调获利空间,不一定愿意承担风险,所以还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我觉得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必须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者联合,共同发力。

  

县域经济开放发展不求大求高求远,要更强调众创

  

  湘声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才能发展。湖南被称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沿海”,必须在开放崛起上下功夫。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引资引技引智与优化发展环境并重的深度开放。若落实到县域经济,我们应从何处着力?

  

  肖冬梅:湖南应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引进来”,应着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完善现有政策,探索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走出去”,应着力培育核心技术与品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标准研究与法律风险防范,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在练好内功的同时须协同专业中介机构做好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市场如战场,要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王义高:长沙刚刚“落选”了国家中心城市,它和入围城市的最大差距就是对外开放。湖南有很多优势产业,如工程机械、计算机等,还有很多地方特产,如柑橘、橙子等,但这些产品都没有很好地“走出去”。对发展县域经济而言,地方特色农产品可能更容易“走出去”,但很多地方往往过于重视抓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经济发展要全方位,工业农业要一起发展。湖南的开放要全面,不能过分注重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开放。

  

  此外,人才引进瓶颈,也极大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开放。我省某县全球高薪招聘,人来了没多久就离开了。县域的氛围是不容易留下人的,比如说,一位海归人才到了某县,不会当地方言,不知道怎么给柑橘剪枝,也不懂养猪喂鸡,被批评为不接地气,但他能做什么、能有怎样的贡献,可能有些人看不到。

  

  李瑞霞:的确,县域经济的开放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引进人才的困扰。高端人才难引进,是县域经济发展遇到的现实难题。

  

  东安县前两年也出台了一个政策,从多方面鼓励高学历人才回家乡工作。但后来发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不一定比本科院校毕业生干得好,因为他们往往更加缺乏基层实践的经验。一名理科生刚进企业时,不是做科研,而是从事管理,那他可能不占优势。所以还有一个人才和地方相匹配的问题。

  

  我常常劝一些四处寻觅商机的老板回家乡投资,给他们讲现在家乡的环境很好,政策也很好,返乡创业既可回馈桑梓,又便于将来回家养老。曾有一位老板无奈回答:我从事手表制造,在附近螺丝买不到,表面镀金材料没法配套,实在有心无力。所以,还有一个产业和地方相匹配问题。

  

  总之,我觉得,县域经济的开放发展,包括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先不求大求高求远,要更强调众创。要善于把一些本地或外地的创客,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人员吸引到县域来,有了人流才有物流,才有资金流,才能谈开放发展。要注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从而推动县域的发展;县域发展不能光靠大企业来支撑,更多的要把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

  

让公平正义甘霖滋润每个人的心灵

  

  湘声报:民生大于天。扶贫、住房、就业、医疗、教育事业发展,件件都关乎老百姓的生活。“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中提到了“三个着力”,其中一项就是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请问你最关心哪方面的民生问题?应该如何着力改善这些民生问题?

  

  肖冬梅: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住房是民生之要,医疗是民生之需,只有切实解决好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民众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真正提升湖南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要尽快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目前我们已步入风险社会,保险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制度设计,是市场化的风险分散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民众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保障都有待完善的保险制度予以保障。

  

  王义高:民生问题也是一个恒久讨论的话题。我特别关注教育问题,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拔除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此外,随着老龄化加速,对于养老保险金缺口问题,我有点担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立足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李瑞霞:当前特别关注扶贫和就业问题。向决战脱贫攻坚发起总攻以后,各方面工作确实进展得很好,取得的效果也很不错。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两字,要扶智扶就业扶产业。

  

  人们常说就业难、难就业,但实际上企业也面临着招工难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就业观念的问题,更准确的说是职业尊严以及就业公平性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认真研究以80后、90后新生代为主的农民工对增加劳动报酬、改善劳动条件、享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并尽可能给予满足。

  

  目前社会民生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复杂、尖锐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些难题,就像媒体说的“让公平正义的甘霖滋润每个人的心灵”。

  本版文字由湘声报记者龚菁琦、实习生熊胜男整理,图由湘声报记者曹劲风摄

  敬请关注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的湘声话题社精彩视频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