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万卷诗书万里路
发布时间:2023-02-10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前不久,李逸峰先生赠我一本作品集,名曰《静水流深》,汇集了他精选的书法近作。一册在手,感觉精美典雅而大气厚重,开卷则诗意禅气扑面,敬慕顿生。文章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想必书法亦如此。李逸峰先生早年从隆回县虎形山出发,而后经邵阳、宁波、长沙、北京、兰州、郑州,一地停留数年,而驻足十日、半月者更多,山川风物、人文胜迹、雅集邂逅,均纳之澄怀观照,融入笔墨、融入审美创造。


如果我的记忆没差错的话,大约是10年前,李逸峰先生书法发生了较大“变法”,迈入了艺术新境界。不少专家从师承渊源、影响、布局、运笔、结体、留白等方面分析评论,多有专业之论。不过我等之外行人,只凭感觉来欣赏,且用“幽姿古趣淡而永”来概括。30来年探索实践之后,他在古与今、形与神、文学与书法、继承与创造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似与不似之间,传统若隐若现,满纸古朴冲淡,欲辨忘言而思之悠远。从笔墨间溢出气息,不是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不是师心自创、哗众取宠,不是故作轻松、堕落流俗,而是道心坚守、从容仁厚的古君子之风,而是世事洞明的智慧、阅尽看透的平淡。10余年前,尝与之语及某书法家“醉心润格”,鄙夷之色犹历历在目,如今该书法家果然门前冷落矣。又曾遭遇某乡人失信事件,受损数十万,并未以怨报怨,而忍耐处之。虽然胸中原则、是非昭然,而对名利淡然处之,不纠缠其中,示人以仁,亦为诗书留出时间和心情。一路走来,始终与诗书相伴,对传统国学典籍用功尤多,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方面修养颇高。李逸峰先生非佛教徒,但慧根先在,不乏佛家悲天悯人情怀,为宗教学硕士,承担敦煌书法研究之国家课题,礼遇佛教文化。这是作品的精神渊源,是充盈在字里行间的“气”,再辅之以“书法别才”,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品格。


从现状来看,书法作为艺术创作,涉及谋篇布局、结体、用纸、用墨、用印等多方面,不过书写内容绝大多数是前人的经典诗词、对联、名言等,所以只是不完全的创作。这种不完全创作的意义不能简单否定,也是大部分书法作品的常态,但是没有自撰自书的精彩作品,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最多是一个熟练的写字匠人。社会各界对书法博士颇有微词:或空谈理论、书写平平;或只会写字不懂文化,不懂理论;或故作丑书,吸引眼球;甚至有人建议取消书法博士学位。李逸峰先生是名师门下的书法博士,如果读了他这本作品集,可以稍稍缓解焦虑。书中选取了他自撰自书的作品16件,咏及敦煌、都江堰、武威文庙、凉州罗什寺、河州牡丹等,还有自寿诗等,颇见情怀和文学功底。例如《丁酉夏游甘南郎木寺作》:


峡谷清风涌地泉,长江万里一初渊。


奔腾且待嘉陵后,清澈还从郎木先。


濯足源头常惬意,听经寺外总怀愆。


初心若个如初地,不是佛陀也似仙。


全诗切时切地,洵为情思幽远、一气贯通之佳作,末三句尤其让人惊奇。有时行词而化入诗境,多面关涉而意味多重;“听经寺外总怀愆”,慈悲敬畏直达心田,非寻常语也。在其余作品里佳句也随手可拾:“花开花落无消息,远近黄鹂一两声”“浩浩岷江水,又送夕阳红”“门前春树欣欣也,身后禅风浩浩乎”。如果身临其境,捧卷对景,游目骋怀,必然有更加深刻更加美妙之审美体验。数年前,还有吟咏家乡虎形山景物和悼亡的系列诗作,精彩感人之处更多。


李逸峰先生一直将诗书和杏坛绛帐事业融为一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经师更为人师,辗转万里而桃李满天下。近年来,尤其致力于书法学科建设,多次建言于当道,所主编的学术期刊《大学书法》广为学界所重。前不久,由张海先生牵头、李逸峰先生负责执笔的《关于书法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受到全国政协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学科升级已经成为现实。数年前,隆回县虎形山乡富寨小学重建一新,还设立了鼓励乡村教师的奖励基金,这所本来已经被撤并的小学校得以恢复重建,且连年办学成绩优秀。在那“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的高寒偏远之地,惠及千百儿童和家庭,自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据了解,那些数目不菲的建设资金、奖励基金大多是李逸峰先生通过各种化缘得来。


如今,李逸峰先生执掌书法重镇之牛耳,在文明起源之中原厚土,又得贤者大力推重,引领群英,自然大有作为。有名言曰,身体或者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艺无止境,探索者常新,应该可以推测,李逸峰先生的万卷诗书万里路还将继续。如同文化的其他门类一样,书法正面临着与传统高地的一段断层和塌陷,需要努力来修复接续,任重而道远。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和相信:李逸峰先生将在这一重大的文化工程里担任重要角色。


文 | 王金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