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余小龙委员用心构建百合产业链 “种”出人生好风景
发布时间:2023-05-19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今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30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龙山县政协常委、龙山县印家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小龙是湖南唯一的获奖者。


今年34岁的余小龙皮肤黝黑,因先天性血管瘤,他的右手残疾。种植百合的14年里,他先后带动90余户贫困户和170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被誉为“百合王子”。


“百合对我而言,就像亲人般的存在,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余小龙说。


湖南政协新闻网


回乡创业

遭遇市场冰火考验


2008年,19岁的余小龙在云南昆明一家百合种球进出口公司工作。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一名荷兰供应商想从龙山县寻找百合资源。


龙山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卷丹百合产区,所产百合有药食两用功效。“龙山百合这么吃香,还不如回乡创业。”作为龙山人的余小龙萌生了返乡种百合的念头。


第二年,他回到家乡,花5000元买来百合种子,开启了农夫生活。然而,对于百合种植,余小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开垦、栽植、施肥……每个环节,余小龙都亲力亲为。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他凭借百合种植收获了“第一桶金”,赚了100多万元。


2013年,龙山百合市场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售价每斤达18元。如此高的售价引来疯狂种植,很快就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百合价格如过山车般下跌至每斤0.5元。在这次“大洗牌”中,余小龙亏损了300多万元。


成功转型

从卖鲜货到“种”风景


失败的苦痛,没有打败余小龙。他四处求教,寻找新的市场。一位朋友建议他转变思路,种植观赏百合,避开龙山卷丹百合的同质化竞争。


余小龙很快引进一批观赏百合尝试种植,但很快发现,观赏百合进价高,适应环境能力不强,无法实现盈利。他又开始琢磨新出路——把卷丹百合与观赏百合进行杂交。偶然中,他发现了一株适应力强、繁殖力旺盛的龙山野生百合,他灵机一动,让野生百合也参与杂交。


这一试,竟然成功了!新品种既能卖种球、又能卖花,相比原来只卖种球多出了三分之一的收入。


2015年,余小龙成立了龙山县印家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公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余小龙发现,卖百合种子更有收益。于是,他又成立了种业公司,如今70%的营收在种业领域。同时,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他还着力发展“种业+第三产业”,推出花卉文旅。


2017年,余小龙打造的第一个成规模的百合花海——“众里寻花观赏园”开门迎客,“以地为宣纸,以百合花为浓墨”的宣传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余小龙的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乡村发展,其所在的欧溪村因此成为知名的旅游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此后,余小龙和团队以每年一个基地的速度扩张。如今,在长沙、岳阳、株洲、益阳、郴州、湘西等地,都有他合作共建的基地,实现了从卖产品到“种”风景、创品牌的跨越。


探索不止

建立世界百合博物馆


从卖鲜货到卖花卉、卖种子、发展第三产业,余小龙说:“我对百合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为了这份事业,余小龙从最开始在百合加工厂学、种植基地学,到在农科院学、作物研究所学,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


为了集齐百合品种,余小龙在各地寻找。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他的行程里都有一个固定的项目——寻找野生百合。他穿上迷彩服、解放鞋,带着工兵铲、测量仪,经常一头扎进深山老林。


在余小龙的百合基地,目前已有596种百合花。因常年接触百合,仅凭嗅觉,他就能分辨出130多种。他还建立了世界百合博物馆,收集的百合品种、数量在湖南排名第一,在全国排名前三。


2022年,余小龙的百合产业产值达2600多万元。在余小龙眼中,百合是代表温暖的花,他说:“我身体有残疾,是百合让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余小龙不忘温暖他人,回馈社会。他为群众修便民路,捐赠防疫物资,关爱孤寡老人,驰援抗洪救灾,帮扶留守儿童,留下一段段佳话。


为了帮扶当地农户,余小龙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设置了3种合作模式: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户,他租赁其土地,支付租金;年纪大的农户,给他们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条件自己种植的农户,就为他们的销售兜底。


对于种植基地身有残疾的员工,余小龙采取“一帮一”模式,因人设岗,并坚持工资一天一结,每天都让员工充满获得感。有些残疾员工不愿与社会接触,他就现身说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


担任政协委员后,余小龙先后提交了关注残疾人灵活就业、青年人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提案,积极为残疾人群体权益发声。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