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国美术界最会玩的老顽童走了,令我一直敬仰的老先生走完了他近100年的艺术人生,让人痛心叹惋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名叫黄永玉的艺术家。
去年,我花了一年时间,拜读了长达260万字长篇自传体小说巨着《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是我有生以来读过的最厚的一部书。今年初,我又购买了黄永玉先生设计的兔年生肖邮票“蓝兔子”,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收藏而购买的邮票。回到书房,默默地将23年前在夺翠楼上第一次拜望先生时的合影暂时摘下收藏,以免见到先生的容颜而伤感,待心情平复后再悬挂出来。
先生是湘西的大名人,与沈从文、宋祖英一道,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湘西三张文化名片,而他又倾情打造了第四张文化名片酒鬼酒。
本想,他是天上耀眼的星辰,相距是那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想不到机缘巧合,我曾有幸多次近距离拜见过先生,目睹过他的风采,聆听过他对艺术对人生的真知灼见。2011年3月,在凤凰玉氏山房的那次问艺,匆匆一晃竟过去了12年。现在,先生永远地走了,这是我第一次登门问艺,也是最后一次。
2011年3月27日,正值周末,中午时,在家休息的我突然接到时任湘西州州长叶红专的电话,他告诉我,黄永玉先生近日已回到凤凰,叫我一道前往玉氏山房拜望。此前,我曾给叶州长说过,等先生回湘西时,望告诉我一声,我将登门向他求教。
因当时去凤凰还未通高速,沿途修路又堵车,本来一个小时的车程,竟走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赶到玉氏山房时,迎面是悬挂有“家有恶犬,非请勿入”的大铁门,还好,主人已安排一名工作人员等我开门。
2000年春,我曾在沱江边上的“夺翠楼”里第一次拜访过先生,不久,凤凰古城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次年他又回来了,下榻在凤凰长城宾馆,当时,从事秘书工作的我随同州领导去看望他,每人获得签名新书《火里凤凰》。此后,在一些活动中,近距离感受过先生的风采,但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当面请教。为了这次登门求教,我提前做了准备,在书店买了一摞他的书,还专门创作了一幅书法长卷,想呈他指点。
当我走进山房里偌大的画室时,发现里面已经有一群人正坐在先生周围聊天,这些人我大多认识,有湘西州、凤凰县的领导,还有凤凰籍画家刘鸿洲、肖振中,先生的儿子黑蛮等。大家在欣赏黄老刚创作完成的几幅大画和“湘西王”陈渠珍墓志铭的小楷书法。我的姗姗来迟,打断了他们的聊天,他们将目光齐刷刷射向我,让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叶州长打破尴尬,连忙把我介绍给先生说:“黄老,他叫梁厚能,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今天专门从吉首赶过来的。”
听了州长的介绍,黄老从座椅上站了起来,热情地向我伸出右手,我连忙走上前去双手握住先生的手说:“黄老,我以前曾拜访过您,您还给我赠送过《火里凤凰》呢,还记得不?”
先生迟疑了一会,点头说道:“是的,见过,有点印象。”
我说:“黄老,我今天是专门向您请教来的。”
先生爽快地答应道:“要得!要得!字带来了没有?快打开让我看看啊。”
我急忙从手提包里取出习作放在画案上,大家与先生一起围了过来。我一边徐徐展开,先生一边观看。我说:“黄老,这是我年前写的,内容是您的《回乡赋词》,从《火里凤凰》书里摘录的。”
先生说:“是的,这是我以前填的一首词。”
先生从右至左慢慢看过去,他边看边向我询问一些情况,并说道“写得好,比我写得好!”先生的俏皮话,把我吓了一跳,却把大家惹得开怀大笑,气氛非常活跃。
先生的夸奖,使我受宠若惊。在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先生对向他请教的人一概都说好,我想他今天也可能如此吧?我连忙说:“黄老!谢谢您的鼓励,我的字还很幼稚,今后要更加努力。”又连忙问道:“黄老,学书法,要掌握哪些要领?”
先生略加思考后说:“学书法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你要向经典学习,拜古人为师。要在临帖上下狠功夫,结字要稳,不能漂浮,要讲究章法,注着墨色的变化,运笔要活,不能太死板。”
先生问:“你练多少年字了?”我答曰:“我练了20多年。”
先生说:“老话讲,字无百字功,只怕一日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书法家,必须坚持不懈地练下去。”
我答曰:“黄老,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坚持练下去的!”
我随身带了一本自己的新书《书法湘西》。待先生点评完我的习作后,我从提包里拿出书来,送到他手上。先生接过书后,就坐下来翻看。
首先浏览了凌宇教授所作的序,当他翻看到写沈从文书法的文章时,先生看得很仔细,他指着书中沈从文当年在芷江书写的一幅碑刻拓片说:“这才是真正好书法,这是他18岁时写的,写得好,了不得!”
先生匆匆翻看完全书后说:“你收集的资料很全,下了不少功夫的,有史料价值,写得不错。放在我这里,今后有时间我一定好好看看。”
待先生翻看完拙着后,我拿出《黄永玉传奇》一书请他签名。先生接过书后说:“这是你自己买的,不是我送的哦。”我说:“都一样,反正是写你的书。”
先生用钢笔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道:“厚能一笑,黄永玉,2011.3.27,玉氏山房。”
不知不觉,时间快到5点,先生对大家说:“屋里有点冷,我们到外面晒太阳去!”
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抬的抬桌子,拿的拿板凳,很快在门前的院坝里摆好了桌椅,继续聊天。
古往今来,天南地北,谈笑风生,无所不聊。想不到,耄耋之年的先生,精神和记忆力还如此之好。他谈起抗战时期在江西赣州的往事,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他聊毛泽东与蒋介石,用韶山话学毛泽东骂蒋介石,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聊到高兴处,先生还将外套脱了下来。
不知不觉,时间过了6点,厨房来人传话,晚饭已做好了。于是大家便结束了聊天。
记得8年前我曾参加先生80岁生日宴会,也在山房进晚餐,吃的是自助式西餐,寿星与嘉宾一样拿着盘子,自己打饭菜,站着吃,客人们端着高脚酒杯纷纷向他祝福。
而现在,先生家开了两桌,吃的是湘西家常饭。先生是个滴酒不沾的人,因为不喝酒,不需推杯换盏,平时为酒所累的大家,吃得轻松而自在。
文 | 梁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