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抓牢高校青年学生“三观”教育
发布时间:2023-09-22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存在躺平等消极思想,究其根源,与少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不正密切相关。强化高校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势在必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德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源头活水。


一是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高校青年学生德行,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亲民、保民、安民、富民、乐民为核心的传统民本思想涵养高校青年学生的政治品格,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一致,可化解高校校园存在的一些片面追求个人成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潮。以自强不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等滋养高校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可坚定他们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化挫折为动力,变躺平为挺立,在攻坚克难中开创不平凡的人生。


二是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路径。涵育高校青年学生德行是一项需要家庭、高校和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家长要践行好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古训家风,积极发挥家庭在高校青年学生“三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要通过开设必修课、融入思政课、渗透专业课、对接校园文化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观”理念通过不同载体,以不同方式呈现给学生,发挥高校在青年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社会要通过科技赋能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形成在全社会传承、践行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观”理念的社会环境。


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头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了能否自觉抵御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能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是非辨别能力,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解决高校青年学生事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坚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难题,应对人生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三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坚持以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看待历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青年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年轻态奋斗文化,做新时代的奋斗青年。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赋能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百年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


一是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而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形成了以“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为主题的精神图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需要以精神谱系的志气筑牢理想信念,以精神谱系的朝气永葆人民情怀,以精神谱系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以精神谱系的勇气开辟伟大事业。


二是用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传家宝。革命炮火中的敢劲、建设浪潮中的干劲、改革天地间的闯劲、新时代征程上的拼劲,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气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的传家宝,以“四劲”赋能高校青年学生接续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能较好地解决好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三是通畅精神谱系赋能大学生的育人路径。统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厘清精神谱系的内容体系、历史演变和逻辑关系。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交互教育,打造云参观、云讲解等多样化沉浸式体验平台。与博物馆、文化馆、红色基地合作,开展实地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青年、激励青年,赋能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文 | 罗丽华(保险职业学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