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汇聚了溪的灵气,湖的秀美,江的汹涌,海的广博。它,既以意蕴无穷的含义丰富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更以独一无二的魅力赢得了文人墨客的深情赞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情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所以能得到文人的青睐,主要缘于它的至柔、至刚、至善。
虚怀若谷的水,是至柔的典范。水之至柔,柔在温和包容、随遇而安。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它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始终无所滞。水之至柔,柔在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是其博爱,“不争”是其智慧。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万物都向上攀爬,唯有水乐于在山谷低就;人们都往高处奔走,唯有水却甘于朝坑洼流淌。水之至柔,柔在自甘宁静、心志高洁。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把水的柔美推到了极致。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石上淙淙流淌,诗人在这里巧借月光,把山间宁静的泉水与自身高洁的心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往无前的水,是至刚的榜样。水在温柔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执着的心。正如老子所云:“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主。”水之刚,在于它的以变应变。水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本质。你若把它置于风吼雪舞的冬天,它会变成坚冰;你若将它放在烈日炎炎的酷暑,它会变成气雾;达到一定温度的条件,它又会变成水,姗姗而来。水用这种独有的迂回战术,不费一丝一毫,达到了柔之克刚,弱之胜强。水从不安于现状,固守在低低的坑洼和小小的池塘中。它源于溪,聚于江,流于河,奔于海,一生志在进取,从来不曾懈怠。孟子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太白有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毛泽东有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水见证了秦汉王朝之雄钟巨鼎,见证了唐宋时期之游船画舫,见证了明清覆灭之断壁残垣,见证了中华复兴之盛世辉煌。
无私奉献的水,是至善的楷模。水的奉献无时不有,它不动声色而又沁人心脾,隐藏在点滴之中。在山间溪流中,它使田野添翠,草木增辉;在池塘水库内,它让碧波荡漾、鱼翔浅底;在江河湖海里,它任百舸争流、舰艇游弋。
人生在世,非水却似水。面对生活里的甜酸苦辣,我们要仿水之至柔,宽容大度,顺势而为;面对事业上的艰难险阻,我们要效水之至刚,百折不饶,勇往直前;面对人生中的荣辱得失,我们要学水之至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文 | 郭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