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前的一个周末,接到老同学阿龙的电话,邀我和几个朋友到他家去吃稻花鱼。
稻花鱼?这可是乡村的好东西。
老同学居住在湘西保靖县水田河镇的龙凤村,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土家山寨。老同学是我大学时的同学,睡过我的上铺。近年来,他为了陪伴父母,就住到乡下来了。一家人住在偏僻的山上,他们把屋前屋后的菜地,全部种上蔬菜、花木,还在屋旁围了一个鸡棚,养了许多鸡鸭。一家子生活在乡村的蝉鸣蛙叫、鸡鸣犬吠之中,其乐融融。
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一路颠簸来到他家。老同学已经到稻田看水去了,又特意赶回来接我们,给我们带路。穿过一片树林,行走约200米,便来到一丘稻田。稻田位于山间盆地中,有3亩多。这在山中是很少见的。稻田上方还有一口水井,是这丘田生存的根本。
我们到达时,稻田的稻谷已经收割了一半,还有一半正在收割中,几个农民兄弟正在忙碌着。老同学说,只有收了稻谷,才方便捉鱼。我们一行纷纷摩拳擦掌,撸起裤脚,迫不及待踩进稻田。别说,山里农田泥脚还很深,一脚下去,到了小腿肚。
乡里捉稻花鱼,工具就是竹篾罩子。只要发现有鱼,一把将罩子罩下去,把鱼围在罩子里。然后伸出双手到里面摸鱼,把鱼抓住放进鱼篓子里。老同学说,还在收割,鱼都跑到里面田角边去了。于是,我们拿上工具,相继往里走。行走的过程中,有人的脚不时碰到鱼或泥鳅,发出尖叫。
很快到了田角,感觉鱼渐渐多了起来,不时在水里穿梭,碰到脚上,或偶尔跃出水面。同伴们一时激动起来,纷纷用罩子去罩,然后在罩子里摸索。一会儿,便捉住一条鱼,大家高兴得叫起来。这边还没放手,那边又捉到鱼了,真是此起彼伏,应接不暇。没有捉鱼的,赶紧取出手机拍照或录视频。寂静的山里,一时变得热闹起来。
手中的鱼在拼命挣扎着,将泥水溅到脸上和身上。脸溅上黑泥像花猫,让人忍俊不禁。一不小心,鱼又滑脱了,掉进水里。于是一边惊叫,一边赶忙将手按在水中摸索。
乡下孩子是经常捉鱼的,显得很老道。他们拿着罩子,在水田里巡视着,一旦感到有鱼,并不声张,一罩子下去,便把鱼围在其中。伸手一摸就捉出鱼来,一只手掐住鱼头举起来。任那鱼尾摆动,始终无法脱身。城里孩子可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下水捉鱼,没有经验。只得跟着大人,跃跃欲试。开始时,小心翼翼,生怕鱼咬住手指。捉过几次后,才大胆起来,在罩子中与鱼斗智斗勇,最后将鱼捉出来。有时动作幅度太大,站立不稳,一屁股坐进水田里,不仅自己哈哈大笑,也引得众人大笑起来。
常言道,吃鱼没有捉鱼有味。大家在稻田中捉鱼,兴致盎然,根本不觉得苦和累,也不怕泥水弄脏衣裳。捉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已经捉到几十条稻花鱼,约有五六十斤,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鱼提回家以后,大家一起动手,剖鱼的剖鱼,洗的洗菜,烧的烧火,开始做饭。锅子里的油烧得滚开,掌勺师傅将鱼放进去,一阵“嗤嗤”的声响,那鱼在锅子中煎着,散发出特有的鱼香。煎到一定程度,开始放水煮。煮了一阵后,鱼汤变成乳白色,翻滚着,让人垂涎欲滴。接着,师傅撒进姜丝、葱花,将鱼装进大碗,端上桌来。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吃鱼,一边啧啧称赞,这稻花鱼真香,真好吃。没想到老同学在乡下,还有这份雅兴。老同学也很高兴,一边劝酒,一边介绍起他的稻花鱼来。
这稻花鱼又叫做禾花鱼,因养在水稻田里,靠吃水稻杂草、虫子、稻花长大,因此称为稻花鱼。稻花鱼多为鲤鱼、草鱼和鲫鱼,生长速度慢,但没有土腥味,其肉嫩骨酥,味道鲜美,因而很受大家喜爱。
鱼儿放进稻田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一般用茶枯、生石灰等消毒,既可杀虫,也很环保。鱼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吃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和害虫。而鱼的排泄物,也能为水稻提供养分,从而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绿色、生态、安全又节约。一片稻田,同时产出水稻和稻花鱼两份收益,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文 | 范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