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诸行百业的生产架构与办公模式,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设定了新的命题和条件。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导向下,我国高校正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系统推进商、文、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构建与智能技术持续演进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机遇和挑战 是人工智能对高校教育的“馈赠”
当前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必定带来教育领域翻天覆地的变革,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已成必定走向。首先,人工智能不断完善专业教学。随着AR、VR等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实训场景,通过动态化、沉浸式交互体验,实现了“单一知识传递”到“情境化能力”教学的转变。其次,人工智能有效帮助语言学习。2025最火爆的人工智能DeepSeek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理解力,能够执行从创作文本、编写脚本、编辑辅助、数据分析等多样化任务。在语言学科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广泛、深入、互动的学习材料,提升学习体验,也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激发学习动力。
但人工智能的演进也使高校教育面临多重挑战。传统高校教师基本依赖于教学实践和固有方法推进教学,但自从AI问世以后,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学生可瞬时获得可靠并有用的知识信息,这无疑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学科转型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融合学科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培育社会价值型人才。
数字化时代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探索
步入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唯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内外兼修育英才。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与担当。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必须培养既厚植家国情怀,又具备专业核心力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对高校人才的能力要求凸显出了以下特点:既需掌握 AI等技术工具,又要掌握跨学科创新思维,同时兼具人文关怀与全球视野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既要系统传授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素养,更要引导其熟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规则,培育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最终成长为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明辨方向、担当使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各类专业应构建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的创新体系,实现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形成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发展新格局。同时突破人才培养单一模式,化解同质化困局,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其次,从工具依赖到能力重构。数字素养教育的 AI 时代转向。数字素养又名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并将其解释为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技术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素养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结合人工智能背景,数字素养普遍被认为是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与数字技能培训,也需要学生在实践数字运用后逐步形成。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师不仅仅是教导学生如何使用AI工具,更要引导他们在AI技术的赋能下实现独立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AI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帮助学生,但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退化。有时一旦脱离AI的支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会陷入束手无措的困境。这说明AI辅助下学生呈现的能力可能是一种假象。因此,高校应该持续深化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次,多维知识图谱构建。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范式革新。人工智能从萌芽到现在,其内容体系凸显以下显著特性:跨学科、宽基础、厚专业、强实践、重伦理。人工智能教育效能的提升,依赖于知识体系的精细化分类与结构化呈现。因此,高校需要按照各专业特性,为学生搭建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系统地、全面地为各阶段大学生提供人工智能知识点的学习。众所周知,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是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高校应构建大专—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目标的衔接和目标递进,形成以认知发展为脉络、以能力进阶为主线、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三维课程体系,并构建体现技术前沿性与教育适配性的教材体系。
当下,教育与智能技术的交融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开启崭新的一页,稳步踏入充满创新活力与发展机遇的全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其发展要与当前的技术创新周期相适应。高校应系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探索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文 | 曾建兰 作者单位:保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