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线
东山书院|专栏
发布时间:2025-04-14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专栏定.jpg


导读:特别是那两座南北阙屋,竖起的耳朵,至今没有捂起来,还听得到寰宇之外的声音,这不正是湖湘文脉上,念念不忘的心忧天下么。


(一)


东山书院位于湘乡东山墟,占据湘乡风水,谓之莲花宝地。初建书院时,文心匠心融于一体,将三口品字形池塘开挖连贯,形成围水。俯瞰书院,有如一朵盛开的荷莲,开在了碧潭中。


其中,围水之上,刻意留有一条进出道路,远看,似荷梗,传输滋养,润泽荷莲。进出书院,经由南、北两座阙屋,阙屋两侧檐摆高扬,似竖起的两只大耳朵,倾听世外新语。门廊简洁,南阙屋门扉悄掩,绿植缠身。北阙屋燕语呢喃,春语正浓。


阙屋与围墙相牵,青砖垒砌,环绕护河,古穆肃骓。迈过北阙屋门庭,步入书院之中,豁然开朗,清末民国的风情,掉在了鸟语花香中。围水岸堤,杨柳依依,围水与围墙之间,青石铺路,古拙清幽。


在两座阙屋之间,有一座古石桥,青石筑墩,长条麻石敷面,连接书院正庭,前檐与桥面之间,视野较阔,绿植细碾,与地面麻石相依无缝,精微细作,匠心独具。


书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方块结体,嵌入圆形围水之内,以示天圆地方。正脊之上盖有琉璃彩瓦,两侧飞檐为三翘风火墙,墙垣上方,缀饰有传统的彩饰和彩绘。


门楣上嵌有汉白玉匾额一块,黄自元手书东山书院四字,笔力遒劲,庄肃方正。正厅三进,中庭为讲学堂,两厢各展四斋,斋房东西相对,天井采光,合计房屋八十余间,分别为教室和寝室。


整座书院,以中庭为轴,四方退让,双重叠舍,递延规整,藏风聚气,互不干扰,院门一关,清幽至极,实乃读书明理的好地方。


湖南政协新闻网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3期 《东山书院》


(二)


行走于其中,柳树恋池,曲桥引路,古意新风,悠然流淌。看得见忠孝礼义的叮嘱,听得到康梁变法的急促,推得开民国喧嚣的轩窗。


湘乡乃湘军发脉之地,出了不少大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曾国藩,凭一己之力,让晚清延喘六十年,也为近现代湖湘人才辈出,培植了根基,深耕了土壤。


东山书院的兴办,离不开湘军将领刘锦棠出钱出面子,否则,单靠乡绅许时遂等几人发心捐建,尤显力薄。刘锦棠不简单,左宗棠收复新疆,其冲锋在前,从新疆巡抚任上告病还乡后,又兴学育才,被推为倡修。


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与湘军素有交集,心怀天下,倡办新政,创办矿务、船业,开办时务学堂,刊行《湘学报》,做了不少开历史先河的事,对东山书院的兴办鼎力相持。


其时已是光绪年间,天下学子已开始褪下身上的儒衫。脱离孔孟束缚,踏出了维新变革的步子,废科举、废八股,倡新学,康梁思想沸沸扬扬。


同时,海风扑面,各种西方思潮穿掠朝堂,掀翻了大清的官椅,晃动了殿上的檐梁。朝堂一片慌乱,各方势力趁虚而入,各种枷锁不解自开。湘乡作为湘军发脉之地,多年征战,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财富,带回了人才。想要办个学堂,实乃举手之劳。


据说,筹办东山书院之初,曾国荃心念不小,听闻此处为莲花宝地,上面的农田又名接龙丘,便想以朝堂气派,打造东山学堂。曾国藩闻之,惊出了一身汗,急忙摁之、训之,遂作罢。故东山书院的楚谱上,没有留下曾氏的名号。


湖南政协新闻网

东山书院。


(三)


在东山书院,剪掉辫子的儒生,和蓄着长辫的老学究,还有外国来的洋先生,各讲各的理,比百家争鸣聊过的话题还要多。


白天学算学、格致、方言、商务,晚上念着知乎者也,早上又读起了ABCD,见面时揖手恭谦,东山书院的门庭,儒风新展,个别留过洋的先生,隔那么些日子,就举起一份卷着的《申报》,又念又唱,把外面的新风带进了学堂中。


这样的书院,在湖湘书院中找不到第二所。虽说年岁不算高,从1892年的老东山精舍,到1897年新书院立柱上梁,1900年招生讲学,满打满算,还不足130岁。但其名头和北京同文馆、武汉自强学堂一样,都属于现代教育的先声。


如此说来,东山书院从出生起,眉宇中就冒出了现代的种芽。1910年,毛泽东游学于此,那年他17岁,辛亥革命的前夜,仔细揣研,可视为伟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站。1955年,毛泽东在接见东山书院同学谭世瑛时,曾深情感慨:“我进不了东山书院,也就到不了长沙城,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在《东山书院记》石碑中,嵌刻有:“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此句言简意赅,显目铿锵。初学初悟,给了伟人毛泽东怎样的启迪,难以考究,但春风拂过的印堂,不乏勃勃生机。或许,实事求是的第一颗种芽,真还留在了东山书院的接龙丘,国运汤汤的思索,嚼味流连。


毛泽东的外婆文氏为湘乡人,家脉血缘与东山书院多有牵扯,不然,当时的书院堂长李元甫,岂会出“言志”之题,破例录取这个外地的学生。还有国文老师谭咏春,让自家孩子谭世瑛与毛译同吃同住。半年后,又推举毛泽东去了长沙的学堂。东山书院有如一个跳板,给了毛泽东纵身一跃的支点。


在离开韶山冲的那天晚上,毛泽东在其父亲账簿上留下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代伟人胸怀天下,才情初显。


湖湘书院众多,像东山书院这样,摆脱了孔孟约束的很少。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中西方文明、近现代思想的交汇地,也将“经世致用,务实笃行”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质,植入到了近现代书院的门庭。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时,写过一首霸气冲天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初展出了伟人的才华和气势。


其手书的“实事求是”四个字,是否带有东山书院求学时留下的印痕,尚未作定论,但毛泽东早年革命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滋养,离不开东山书院的叮咛,乃为不争之实。


从这点看,东山书院了不得。毛泽东从这里拾得实事求是的种子,走向了共和,陈赓、谭政、萧三、毛泽覃、易礼容、杨幼麟、黄国璋等从这里出发,随春绽放,用生命的火花点亮了前行的灯盏,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力量。


去东山书院,我感怀颇多,新风古意,挂满一身,特别是那两座南北阙屋,竖起的耳朵,至今没有捂起来,还听得到寰宇之外的声音。这不正是湖湘文脉上,念念不忘的心忧天下么?


文 | 骆志平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