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院士团队科技扶贫,保和鸡产业蒸蒸日上 一只鸡和一个“团”
发布时间:2020-05-08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湘声报记者肖君臻


  5月4日,在省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带领下,邵阳县保和鸡产业化建设科技服务团队(以下简称“科技服务团”)再次来到保和村,对保和鸡的养殖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个月前,这支科技服务团荣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先进团队称号。这份荣誉,让保和鸡养殖户和科技服务团备受鼓舞。


  定制饲料、指导防疫、促进销售……一年时间里,科技服务团不仅给养殖户创收、贫困户脱贫装上了加速器,还培养出了一批养鸡能手。


  院士出点子,团队保技术


  保和村是省级贫困村,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产业。但近几年,林下生态养殖产业遍地开花,农产品同质化突出,产品滞销时常发生。怎么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避免丰产却不增收的情况出现?


  2019年年初,省政协办公厅驻保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小军向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科带头人印遇龙院士寻求帮助,请他为保和村的产业发展作指导。


  “保和村过去有养鸡的传统,而临近的洪江雪峰乌骨鸡品种优质,可以借鉴养殖雪峰乌骨鸡。对于养殖户来说,养殖成本低,投资小,见效快。”印遇龙一番分析后给出了建议,并由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团队提供技术指导。


  之后,在印遇龙团队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保和村村民杨永生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第一个养殖基地。随后,带动周边6户贫困户参与进来,共养殖了2000只鸡苗。


  去年7月,印遇龙带领湖南农大的养殖专家和博士研究生等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来到保和村调研,现场给予技术指导。


  “印院士的养殖培训课讲得通俗易懂。”杨永生说,养殖户还就自己的问题当面提问,院士都详细给予解答。


  “原本,一些村民对能不能把鸡养好存在顾虑。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给大家培训完之后,养殖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保和村村支书刘建国介绍,印遇龙团队成员多次来村指导,院士亲自为保和鸡题名,并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帮助保和村制定统一的饲养、管理和质量标准,将保和鸡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林下养殖的示范和标杆。


  保和村正式聘请印遇龙为保和鸡产业化建设首席科学家,聘请湖南农业大学家禽生产学专家曲湘勇教授为保和鸡产业化建设首席专家。同时,保和村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签订《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书》,将保和村确定为教学科研基地,建立了定期派专人驻村,进行点对点技术指导的科技服务机制。


  科学喂养靠前指导


  按照科技服务团建议,鸡棚建在山上,保和鸡散养在大山里,喝的是山泉水。但科技服务团走进杨永生的养殖场调研时,却对只喂食玉米的养殖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就像婴儿的生长发育中需要配方奶一样,鸡种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营养搭配。”印遇龙说,单一的玉米喂食,会使鸡的营养摄入不够、发展不均衡,羽毛也不够鲜亮。


  为此,科技服务团为保和鸡的生长发育定制了食谱——不添加抗生素,又能确保保和鸡林下生态放养180天以上。为了提高保和鸡的免疫力和存活率,专家们还在保和鸡的食谱中,添加了益生菌。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养殖户随地撒料的传统喂养方式也引起曲湘勇等专家的重视。曲湘勇说:“雨天地面潮湿,容易滋生病菌。我们向养殖户建议做好鸡舍的环境控制,做好地面硬化,采用更加科学的喂养方式。”


  “益生菌是加在饲料里,还是饮水器中”“消毒防疫工作如何实施”“大棚放养密度如何确定”……养殖户遇到的问题,科技服务团派驻成员都会及时为他们解答,并帮助制定统一的饲养、管理和质量标准。


  去年上半年,邵阳县大范围的暴雨,让养殖户周乐胜损失了不少鸡苗。在科技服务团成员的现场指导下,周乐胜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养殖。


  “鸡棚不仅要注意通风,在养殖了几个月后,要重新选址,更换位置以便让鸡有丰富的食材可以啄食。”如今,周乐胜不仅养鸡赚了钱,对养鸡技巧也如数家珍。


  经过一年的努力,保和鸡养殖产业正逐步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发展轨道。全村共建起了7个养殖基地,养殖林下走地鸡2.5万羽,共带动贫困户42户203人。


  从产到销一条龙服务


  “酒香也怕巷子深”,产业帮扶的目的就是通过产销对接,让产业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帮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为此,科技服务团建议依托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着力把保和鸡打造成一个具有商标保护和明显地标特色的科技示范产品,打造一个宣传推广保和鸡的科技示范展销平台。


  于是,科技服务团中负责做品牌策划的湖南农业大学产品设计系主任王佩之等专家,为保和村注册了保和鸡产品商标,推动“保和鸡”公共农业品牌建设,并帮扶成立企业,为保和鸡统一品种、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提供服务。


  “印院士做推广员,与湘菜产业促进会一起研发保和鸡的菜品助推销售。”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产学研项目办主任唐圣果介绍,科技服务团和帮扶工作队一起建立了保和鸡屠宰车间和冷库,还对接各级电商协会,推动保和鸡线上销售。


  2019年,2万多羽保和鸡销售一空,产值超过200万元,帮助村集体增收1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


  “接下来,围绕保和鸡的生产、饲养过程以及鸡舍选址等方面,科技服务团会进一步给出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让养殖的每一个环节都更加规范化和精细化,以支持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链条的建立,为贫困户带去更多的效益。”曲湘勇说。


  “保和鸡作为省政协办公厅驻保和村帮扶工作队打造的‘一村一品’产业,在帮扶工作队扎实工作的基础上,科技服务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让保和鸡产业得以发展起来。”在印遇龙看来,扶贫项目通过科技的力量真正落地,让老百姓脱贫增收,十分不易。如今,全村不仅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精神面貌更是大为改观。科技服务团将继续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不懈努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