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专家学者型的委员,首先就是要做一些顶天立地的研究。”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看来,所谓“顶天立地”,既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提出的建议既要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也要符合社会现实需要。

2019年,陈晓红提出的科研经费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生态监测管理、蓄电池回收利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融合等提案,都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展现了专家型委员的风采和担当。
“经费包干”
为创新注入更多活力
“有钱没法花,不花还不行”是不少科研人员使用科研经费时常遇到的境况。2019年两会期间,陈晓红提交了《关于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提案,针对当前全国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提出应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与运营机制,如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等。

“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与陈晓红的期待不谋而合,让她感到十分欣喜。
2019年5月14日,在全国政协召开“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上,陈晓红结合自己的提案进一步发言提出,要从尊重科研规律、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角度,改进预算编制办法,避免资金被无效使用的风险,尊重知识密集型劳动者的付出。
陈晓红看到,在这一年,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广东、江苏、江西、安徽、重庆等地出台的政策里面,纷纷加大省级科研经费“放权”力度,越来越重视智力成本的支出,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如安徽省级实验室,政府拨款部分可以全部用于智力成本的支出。而去年底,中科院也启动了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
“这一改革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埋头苦干进行科研攻关,争取出优秀科研成果。”陈晓红说。
对接前沿,聚焦大数据
自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信息技术”是陈晓红履职的关键词。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一直是她关注的焦点。

在2019年,陈晓红的多份提案与“信息技术”相关——《关于加速大数据生态监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提案》《关于推动新时代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提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完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提案》《关于加快新时代我国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
陈晓红提出,大数据+生态环境,统筹整合各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实现智能监测、智能决策和智能管理;人工智能+区块链,降低人工智能算力成本,同时解决数据垄断及数据隐私保护问题。
陈晓红还提出了“大数据+新能源”构想。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我国动力蓄电池产销量逐年攀升,动力蓄电池“报废潮”来势汹汹,然而我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就此,她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完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提案。
陈晓红建议,探索“互联网+”模式,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规模化、智能化、可追溯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网络平台,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提案得到了工信部反馈,正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
疫情期间,连提建议
“跟踪国家战略布局,以问题为导向,不是看着书做学问,而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来自于实践、来自于需求,能解决问题的提案,才有生命力。”这是陈晓红一贯秉持的观点。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晓红向有关方面提交了6份政策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请出示您的健康绿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家常常要手持健康绿码,才能出入公共场所。在疫情暴发之时,陈晓红就建议《应用手机大数据,打赢人民防疫战争》,提出利用手机定位数据提取人口流动去向,在潜伏期提前预测暴发风险,精确定位至全国区县级人口分布和流动规模,精确评估防疫政策效果。
“要避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势头因为疫情而出现拐点,多措并举保障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陈晓红建议,从短期政策性应急和中长期结构性改革两方面入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实施应对疫情中长期影响的结构化经济政策,结构化的产业政策和稳定出口、扩大内需并举等。
对于疫情暴露出的城市应对重大疫情的脆弱性和应急管理功能的严重不足,陈晓红提出了《直面疫情防控问题,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加快应急大数据保障建设,完善应急数据预警分析体制机制》等多份建议。
END
文| 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