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文
近日,我读到文化名人传记《于成龙传》,作者王振川采用纪实手法,引用了大量清代史料,包括大清相国、《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撰写的《于清端公传》,读来让人可信。
于成龙45岁方为官,直至67岁卒于两江总督任上,实属大器晚成,经历殊为不易。康熙皇帝誉之为“天下廉吏第一”,后人誉之为“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此书让我对于成龙深深佩服!
45岁出道未为晚
45岁对于现代人来说,为单位工作的时间已过去近三分之二,即将“收官”。而45岁对于成龙的一生来说,也已过去三分之二,可他此时才刚刚出道。原因在于,他生不逢时,出生、成长于明亡时期。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在山西省汾州府永宁州来堡村。于氏族谱记载“于氏世为州右族”,所谓“右族”,就是著名的大家族,不仅指人口众多,也指家大业大势力大。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23岁的于成龙到山西省会太原府参加乡试,中了副榜,做了贡生,这是他平生科举的最高成绩。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于成龙再一次参加了山西乡试,却失败了。
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40岁的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的考试,获得了一个候补知县的新身份。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也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到哪个省任职。他的运气差极了,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罗城县。
45岁的于成龙,做官的梦想终于实现。
罗城做官开头难
1661年,于成龙从山西永宁出发,到六七千里地外的广西罗城县赴任。此时他已成家立业,家有老母妻儿,3个儿子中大的26岁,小的8岁。他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佣了5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做仆人,告别家人走马上任。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于成龙初上任,经历了“三难”。
行路难。长途跋涉,鞍马劳顿,水土不服,从永宁到罗城,于成龙花了3个多月。在赶往管辖罗城县的柳州府路上,他染上疾病几乎到了死亡的边缘。
生活难。罗城县当时的工作条件,被称为“活地狱”。不到一年时间,5个仆人相继病倒,死了一个,剩下四个被他打发回家了。这时候的于成龙,白天自己洗衣做饭,经常只吃一顿饭,闲了才吃两顿饭。晚上睡觉要防备盗贼和野兽袭击,头下枕一口刀,床前插两支枪。
交流难。上任之初,于成龙说的是吕梁山里的永宁方言,百姓们说的是罗城县的民族语言。凭借着手势、眼神、笑容,双方总算能做一点沟通。
可于成龙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在罗城一待就是7年,编制保甲,辑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修建学宫、养济院,医治了罗城的战争创伤,恢复了经济民生,把一个荒芜的偏远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和平繁荣,深受罗城各族人民的爱戴。
民间流传的大清官于成龙一系列精彩的判案故事,这本书里也记载了“械斗杀人”“豪家私刑”“婉姑婚姻”“月饼纠纷”等8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于成龙巧妙处理疑难官司,还撰写了大量风趣幽默的判词,令人拍案叫绝!
在罗城县令任上,于成龙充分展示了智慧和才能,被上级举为“卓异”,其后得到数次升迁和重用。
宦海生涯负孝亲
纵览于成龙20余年的宦海生涯,可谓地域广阔、事务复杂。清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及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早晨,于成龙在江南江西总督任上精力耗尽,油尽灯枯,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67岁。
20余年里,于成龙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家中老母全委托妻儿照料,不是他不守孝道,而是舍小家为国家,宁愿负孝亲。
于成龙也想功成身退,告老还乡,但他为不负朝廷重托,抱病赴任办公,直至溘然长逝。他曾三请退休,究其原因,都是人之常情。原因之一,60多岁日益年迈力衰,疾病交加,他想叶落归根,颐养天年;原因之二,他的宦海生涯也经历了几次处分和降级,虽曾被康熙皇帝由“降级”改成了“留任”,但已看惯官场险恶,实在不敢再留恋身上的顶戴花翎和手中的权力。
虽身居高位,于成龙却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也传于后世。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