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官渡穿越千年而来
发布时间:2018-06-08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
分享

  □ 张星波




  我与官渡似有不解之缘。


  究其缘故,皆因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据载,官渡古镇,汉代名曰“居仁”,后曰“居陵”。元至元八年(1271年),官渡(居陵镇)曾为浏阳县治治所。直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城才迁回淮川。相传元代有一官吏骑马来到居陵镇的大溪河边,呼船过河,因嫌艄公行动迟缓,情急之下,策马跃过,故得名“马渡”。明代,又改名“官渡”,并沿用至今。


  在我心中,官渡是浏阳乡镇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古书。它的古典和秀美,它的风采魅力和文化底蕴,早已名闻遐迩,享有盛誉。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张坊教书时,因为隔得近,翻过一座大洞岭,就到了官渡。我曾借到官渡老同事家拜访的机会,寻觅过古代浏阳县衙的遗址。当地人指着一簇藤蔓盘绕下的土墙告诉我,当年的浏阳县治,就在这里。这堵土墙,约摸三丈多长,就是县衙的后院墙。当年的县衙占地约有十多亩,不大不小,坐北朝南,风水极好。县衙的正前方有一座镇南桥,经过历代风雨洗礼,多次修葺翻建,今日依然牢固地横跨在波光粼粼的大溪河上。


  2003年7月,官渡花炮厂在基建中,出土了3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现收藏在省博物馆。时隔不久,又发现了战国、汉代、三国、晋代等时期的4座古墓葬群。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在遥远的古代,官渡曾经居住着不少贵族。


  大溪河在官渡镇拐过了一道大湾,谓之为“上水”,“河栈”由此而生。上水河栈古朴典雅,清丽如画。我有位老同事是土生土长的官渡镇上人,今年70多岁了。她曾对我说,官渡的久远历史,其实也蕴藏在这镇南桥旁边的河清街上。小街两旁的建筑,大都是现代的红砖墙托起古老的吊脚楼,历史和现代在这里交融、汇集,让人浮想联翩。这里本来叫做“河街”,东连镇南桥,西达大溪河码头,虽然只有100米左右,却是当年居陵古镇最繁华的地方。


  征明街同河清街直角交汇,向下直达码头。这里历为市场商贸中心,解放前比较著名的有药铺“同昌生”、纸庄“邱伯记”、南杂店“何店”等,一户冯姓人家则有最大的酒作坊。也就是在这两条街上,每年秋收之后的物资交流会一度非常红火。官渡的特产金橘、花生、高粱、蔗糖等,都在这里进行交易,而在码头那边,商贾们将就地收购的夏布、土纸、木材等一船船下水运出去,又从长沙、汉口乃至广州,将绫罗绸缎、金银首饰、食盐酱醋、面粉白糖、煤油药物等生活消费品溯水而上,运回官渡。


  码头上,有姑娘嫂子们在淘米、洗菜、捶衣、照身影,阵阵棒槌声、喧闹声与欢声笑语相互应和。一时之间,岸上集市的热闹,河里船只的穿梭,韵味十足地,演绎着这座千年古镇的繁华。时至今日,每当说起官渡,当地人仍自豪地称之为“湘东重镇”“湘赣枢纽”,无愧“旧日县治所在地”这一美誉。


  官渡古镇有条民俗美食街,传统的“冬狗(肉)伏羊(肉)”和源远流长的浏阳蒸菜倍受青睐。尤其是风味独特的官渡嗦螺,令众多游客大快朵颐,堪称一绝。官渡人将田螺去壳,取出螺肉,剔除肠肚,洗净沙粒,加入薄荷、紫苏、茴香、韭菜等香料,拌制入味,再置入螺壳内,下锅翻炒,制成味道鲜美的官渡嗦螺,其制作工艺与千年古镇的历史一道流传至今。目前,官渡嗦螺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人说,官渡人对嗦螺的嗜好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智慧,而对龙舟赛的热爱则代表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


  大溪河流经古镇的一段河道,水面宽阔,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风光旖旎。加上官渡大桥和镇南桥——新老两座大桥横跨河上,这里便成为一年一度龙舟赛的最佳场所。


  凡在官渡看过龙舟赛的人,都很难忘记那热烈而激动人心的场面:岸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河里,龙舟竞发,浪花飞溅。有人为了给心仪的龙舟队鼓劲加油,喊破了嗓子,跺断了伞把,打烂了蒲扇。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即将举行。其实,官渡不就是一条龙吗?它藏在湘东大山深处,却用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瞬间将我打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