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椿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古人对丹霞地貌的描述。
通道的万佛山,是大自然丹霞风光的杰作。方圆百多公里的范围内,无数的丹霞山星罗棋布,峰峦叠起,仪态万千。有的巍峨挺拔,俯视群雄;有的莲台端坐,心境澄明;有的匍匐在白云的下方,眺望天空。更多的,则是行走在逶迤的河边和如画的寨旁,成为独特的风景。
我与通道几位朋友,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去攀爬万佛山的高峰。
多年前,我从陡峭简易的毛路,穿过拉裤脚扯衣袖的树枝藤蔓,爬上这座山。现在走安全的游道,台阶平实,一步一景。当年一起上山的还有位老人,侗歌唱得好。我们爬着山,听着他的侗歌声,感到周边一切灵动,美好,快乐,越走越有劲头。此刻我热汗直冒,站在一棵大伞似的树下问起老人的境况,几位朋友异口同声说,他退休啦,住在老家的山里,养猪种菜,弹琴唱歌,舒服得很呐。
走在前面的朋友是位作家,胸前挂着“短炮”,虽然上了无数次万佛山,却还像第一次去赶歌会一样,激动兴奋,对着这边咔嚓,对着那边咔嚓。
我向他打听另外几位熟人。其中两位走出大山,曾经任职怀化,如今都已退休,长期住在乡下。我上次来爬万佛山,在返回通道县城时,上门拜访过其中一位。他再三留我吃午饭,吃着他养的鸡种的菜,听他讲述山间的生活。他们不给单位添麻烦,不给子女添负担,情系家乡的发展,与民同乐,果然心情好,身体好。
前方有几个外地游客,在听身着侗服的导游姑娘介绍路边的几棵大树。待他们气喘吁吁走上一个休息平台,导游问大家,喜欢听侗歌吗?喜欢!一阵掌声噼噼啪啪。
“闷乃籁,……”
相隔一二十米,我身边这几位通道朋友也按捺不住,接声唱了起来。
“闷乃籁,……”
这首歌我听过,歌的大概意思是,今天是个好日子。
阳光正好,山色正红。身边的朋友唱完歌,端起相机手机,对着山,对着树,对着人,咔咔忙个不停。我手上的相机档次不高,也不闲着。大家热汗淋漓地攀登,一路拍照,上到山顶。
我清楚记得,当年在山上伫立良久的位置。一座座神态平和不动声色
的山峦,此刻在眼前栩栩如生。远处的,默默相望,宠辱不惊;眼前的,热情洋溢,憨态毕现。所谓万佛,一说是这座雄伟山峰的崖壁上,朦胧现出无数的佛像,只要是有缘人,会越看越像,越看越多;另一说法,是在一个佛教兴盛的年代,这里的佛徒弟子,成千上万。他们潜心修行,聆听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生活。诵经声散,诵经人徐徐远去,留下这些千姿百态的山,唤起人们的思索。晴空之下,山峦露出虔诚的脸,露出一片片的“高原红”,精神焕发,将万佛朝圣的景象,宏大地铺展在我们的面前。
沿着悬空的栈道,吹着凉爽的山风,我们从一群群“长枪短炮”的摄影师身旁缓缓下山。山后,我印象很深的那口泉井,还原样地留在原地。恰有一个景区工作人员在井边凉亭擦抹座凳,见到我们,很热情地打招呼。
我看这小姑娘戴副眼镜,问她,在外读过书吗?
她听我讲本地话,也把普通话改为本地汉话,说她在长沙读的本科。
高校毕业,她在广东深圳打过工,听说万佛山升为国家级景区,便回来报考。
我问她,对家乡的工作和生活,满意不。
她银铃般地笑出声来,天天跟父母家人一起,上班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吃油茶,唱侗歌,很幸福啊。她怕我不信,还给我举了好几个例子。身边的朋友有的回来考公务员,有的进企业,有的自己创业,过得都很开心。
我发现,上天赐给侗乡的万佛山,没有奇形怪状,不求一鸣惊人,但美得实实在在。它们有着健康的肤色,有着平常的仪态,用耳濡目染的美好,丰富着这一方的水土。
上山,下山。我想起当地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和风生水起的旅游产业,想起几位走出大山又返回的熟悉老人,想起上次在这里爬山的情景。山如人,人如山。回乡工作的小姑娘满足的神情,让我浮想联翩。她知道珍惜自己的山景,不嫉妒人家的大海。我们的面前,山峦有一万个姿态,生活就有一万种人生。
成群结队的游人在我们身后,有的向山瞭望,有的对树凝神,有的与侗家姑娘对歌……
万佛山的丹霞,是与生俱来的底色。“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可以引人向往,启迪情思;也可以实实在在地,营造生活新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