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颐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现在,我正在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少年时读《罪与罚》,觉得情节紧扣,气氛紧张,故事很好看。经年之后,更懂得寻找那些隐匿的细节、层次和内涵,更在意作家处理题材的手法和为何这样处理的原因,这些年的自身经历与阅读经验相结合,泛起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从前,我以为拉斯科尔尼科夫有点软弱,还自相矛盾。他无力解决家庭经济窘况,又想避免妹妹杜尼娅为他牺牲而嫁给一个市侩,因而决定杀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犹犹豫豫、思前想后,又跑回犯罪现场,以至于引起警探的注意,引起一连串的家庭与亲友的变故。现在再读这个故事,穿透表层的感觉,我看到的是人的双重品格,是善恶难分的道德,是人的良知在灵魂撕开的裂口之处的徘徊。
人的处境,是陀氏所有作品的核心,也是他的毕生追问。孤独的、桀骜不驯的他,身处世界的大荒漠,对于“黑铁房子”的反抗从思想演化成了行动。《罪与罚》里的所有人物几乎都有各自难以处置的困境,在既定的条件下,他们的想法与采取的行动相互消耗或重新建立爱与拯救的机制,因果的车轮在他们之间不断碾过。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写的是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那么《罪与罚》则表明了自由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谁可以代表正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有种古典悲剧的伦理观,作家让人物处于天恩的照料与罪恶的侵蚀之间,大量内心独白和梦呓象征着灵魂的考问,主角在寻找自我的历程里穿越黑夜和憎恨的丛林,到达彼岸。然而,这种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非常理想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株繁茂的大树。经典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它带动的风声是无限回荡的,不断产生回响。这部《罪与罚(学术评论版)》的版本很特别,小说后面附录了八篇书评。作者既有梅列日科夫斯基这样的白银时代的作家,也有约瑟夫·弗兰克这样的20世纪晚期的比较文学批评家,从不同角度构成对这部经典的全方位解读,带来阅读启发和多层次的理解。
《罪与罚》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的披露是很深刻的。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作家遭遇极度的厄运后诞生的,有着个体的心理体会和生动的复刻,对人物形象、犯罪心理学、生命哲学、彼得堡的社会环境、底层百姓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细致呈现,小说所表现的人物意识和外部活动合力下的潜意识活动,更被认为是后来的意识流创作的起源。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一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