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平
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一直流传妇孺皆知的“一碗红薯”的故事。一碗红薯表达了老百姓对革命军队的深情厚意,一块大洋见证红军的严明纪律。
“一碗红薯”的故事,发生在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的桥头江家。桥头江家是典型的晚清江南民居建筑,坐西朝东,格调清新,为湘东南地区不为多见的四合院式民居院落。
1927年10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支革命的队伍——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毛泽东就在水口桥头江家办公和住宿。
21世纪初,我们从桥头江家路过时,还常常能看见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坐在大院门前,他就是江家老宅的主人江炳乾,只要有人来参观,老人就用客家话一遍一遍讲述发生在他家的“一碗红薯”的故事。那时,当地学校每年入学的新生,都要去听江炳乾老爷爷讲“一碗红薯”的故事,这是学校对新生不成文的传统教育必修课。
孩子们亲切地围在江老爷爷身边,听老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慈祥的老人便沉浸在幸福的往事中。他说:“那时我才七八岁的样子,住在我家的毛委员单单瘦瘦的,穿着灰色的粗布衫衣,脚上穿着草鞋。”江炳乾老人告诉孩子们,毛泽东每天上午出门,到附近的老百姓家去,和村民聊家常,了解当地情况,问大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天黑归来后,毛委员便点着桐油灯看书,或是在灯下写些什么,睡得很晚,桐油灯经常整晚亮着。
江炳乾老人接着说,你们不要看毛委员睡得晚,但第二天又起得蛮早,拿本书到院子门口来来回回地走,走一会儿就回来坐到门口的乌桕树下看书。“毛委员看起书来蛮上心呢,有时候连吃饭都要喊几次,我阿爸还在背地里说他,看书比吃饭还当紧,了不得。”
老人看看乌桕树上红红的树叶,喝了几口浓茶,又说:一天很晚了,我阿爸看见毛委员住的那间房的油灯还亮着,想着给毛委员做点吃的东西送去。于是,我阿爸捡起家里为数不多的番薯,洗净蒸好后就直接送到毛委员办公桌上。第二天,毛委员派警卫员来送碗,还送来了一块大洋呢。我阿爸不肯接说:“吃几个番薯还要什么钱。”警卫员说:“毛委员一个都没吃,都给我们战士吃了呢。他说,这一碗红薯表达了老百姓对我们革命军队的深情厚意。我们也要遵守纪律,爱护百姓,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当然也就不能白吃你家的红薯,这块大洋是毛委员让我交给你的,一定要收下。”说完,警卫员硬是将大洋塞进我阿爸手里,一溜烟跑了……
红薯有价,情义无价;银元有价,初心无价。“一碗红薯”的故事,折射出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朴素的军民鱼水情,也体现了毛泽东爱兵如子、爱民如子的伟人风格,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以身作则执行军队铁的纪律。
桥头江家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屋前滔滔的河水和高大的乌桕树依旧,那个鱼水深情的“一碗红薯”的故事将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