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石健老师,是因红春老师带给我的《书途同归》。翻开封面,扉页上用漂亮的行书写着赠语,字写得随意又大气。
“生命,永远不会消失,只是在不断地变换存在的形式,同一生命可以不同的样貌出现。所以,世间一切生命都是珍贵的,甚至于,看似卑微的更为高贵更为智慧;所以,不要为光阴流逝和生命终结这两大无解的难题而过分懊恼过于悲戚。”《书途同归》中这一段话就像一剂解药,让我从失去至亲的反复悲痛中得到了些许缓和。
在我还未来得及思考自己的生命走向时,母亲因病去世的死别就向我走来。生离死别的悲伤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隐痛,书籍带来的思考、通透以及平和无疑是一副疗伤治痛的解药。虽然我才27岁,也不得不承认人生真的很苦。
读石健老师的书,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令我为之唏嘘痛惜。痛失爱人之后,自身又罹患重病,我不知道要多么强大的身心才能从这种生老病死的悲痛之中缓和过来。好在如同石健老师痴迷的“艺术拯救一切”,书籍也是解药,文艺亦可疗伤。
石健老师是一位思考者。
从书中获取的信息来看,她是一位敏感夹杂隐忍、多情又不失平和的浪漫主义者。我想,文学的浪漫应该不仅有风花雪月的意境,还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洞察世事的能力,思考人生的高度。
虽然石健老师的文字饱含谦卑的文人姿态,文字里的她言行举止也内敛柔软,但在在处处都透露出她是一个满怀责任心和正义感,永远捍卫理想与浪漫的人。她用敏锐的感知与沧桑的阅历思考时代,她珍惜生命中每一个与自己有缘的人——她的学生、同事、文友以及许多只有几面之缘的人。这一切以一粒粒饱含温情的文字浪漫又虔诚地呈现出来。
在我看来,这种思考现世、珍惜缘分、收藏感动、用文字记录生命的浪漫永远不会患病。
我最爱的是石健老师在书中娓娓道来的语气,大多用回忆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所感所思。人到中年,她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获得人生的灵感,我觉得她是一个满怀爱与悲悯的文人,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傲气,又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庸常的生活太需要这种气度了,无论什么时代,荒诞都需要悲悯来对抗,而悲悯又需要浪漫来冲淡,这才能抵达不失深度的平和。
石健老师在以书写、以文字刻印遇见的人和事。我在《书途同归》里认识了很多可敬可爱的湘西作家,还有一群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的普通人。在书中,我与石健老师纸上相逢。虽然她是静默的,但我读着她的故事与思考,不禁被满纸溢出的爱与悲悯所打动。她把爱献给文字与书籍,把悲悯献给生命里的有缘人。
书籍就像灵魂的摆渡人,带领石健老师穿越黑暗与恶魔肆虐的荒原。理想与浪漫,跟灵魂一样不因肉体的毁灭而消失,却会因为信念的偏差或者信仰的缺位而丧失。幸而有书籍庇佑,有文字护航,有思想引领。
祝福石健老师。
“人生的真相是孤独。”也许明白这个真相之后,才能坚强、独立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之上。浅薄的我不敢说读懂了石健老师,只敢在此为她带着她的书籍跨越“情的执迷,病的折磨 ,生的老死”而默默感动。
此生有幸与石健老师纸上相逢,感谢《书途同归》,且盼重逢。
蔡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