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今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的90后,被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湖南大学引进的又一名青年人才。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湖南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那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何要引进李东?李东又是如何被引进的?省政协常委、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江华,向湘声报独家解读了青年人才引进中的“李东现象”。
01
“学院缺人,特别缺优秀青年人”
实际上,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及湖南大学大力引进青年人才,这并不是头一次。
近两年来,仅材料学院就引进了30余位人才,其中包括1名“千人计划”学者、4名“青年千人”,1名湖南省“百人计划”及20余名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等人才。
而在这一轮大规模引进之前,材料学院共56位教师,这意味着,近两年的引进量超过了50%。
为何如此急速“扩张”?
“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天花板效应。”陈江华介绍,湖南大学的材料学科发展迅速,是湖南省重点学科,ESI全球排名172位,前2‰左右,而进入前1‰则是衡量学科是否为国际一流的重要指标。
在湖南大学,有资质冲击全球前1‰排名的学科有3个,一是工程学,今年刚进入;二是化学学科,已接近1‰;紧随其后的就是材料学科,具备了冲击条件。
但在全国同专业学院中,湖南大学材料学院体量偏小,目前的排名还是在学院56名教师编制情况下取得的。而学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达到了40%的成功率,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处于同一水平,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科研项目难以实现再增长,因为已出现了无教师可用的情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院感到缺人,而且特别缺人。”陈江华说,教师少,发表的论文总数就少,申请到的国家项目、科研任务也就少。在所有潜力都挖掘到极限的情况下,学院对人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02
越发展就越需要人才
“求贤若渴”的材料学院抓住了一个好时机。
两三年前,湖南大学蒋昌忠书记和段献忠校长力推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岳麓学者计划”。由此,只要是优秀人才,学校不限引进数量,且财力向人才引进倾斜,甚至重要人才的工资待遇可以一事一议。
“时机来了,学院肯定是要抓住的。”陈江华说,在所有学院中,我们不一定是做得最好的,但肯定是体量最小、人才需求最迫切的一个。天花板效应已经把我们堵塞在发展瓶颈处有一段时间了。
陈江华认为,正是学院希望发展、或者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才会感觉到缺人才。对于大学来说,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必须拥有更好、更优秀、更一流的人才。
“对于材料学院、湖南大学是这样,对于整个湖南省来说也是这样。”陈江华认为,正是因为湖南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发展并不处于领先,所以导致对人才的需求没那么大。高新科技越发达,就越需要引进人才,才会促进更好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相反,越不发展,就越不需要人才,越没有人才,就会越落后。“当发展静止的时候,人才不人才就没有区别了。”
陈江华就是被引进的人才。作为云南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江华曾在国外工作多年。2007年,正是通过国家和湖南大学的人才引进政策,他回国,来到了湖南大学。
在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多年的工作经历,陈江华认识到:“无论是国与国,还是省与省,核心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作为省政协委员,陈江华多次在提案和发言中谈及人才。他提出的《关于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我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建议》获评省政协2015年度优秀提案。这一提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委组织部增设了一项总额为1亿元的创新创业基金。“但对于一个省来说,扶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陈江华说。
03
准入退出都有完整体系
“引进时,对人才判定和考核以及给出引进条件,当然不是一言堂。材料学院大胆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自有一套衡量标准。”陈江华说。
首先,材料学院会在官网、行业期刊杂志甚至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刊登招聘信息;第一轮是筛选简历,从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科研成果,导师和用人单位推荐信等方面综合打分;然后,由学院领导、人事部门成立人才小组,分配研究领域最接近的专家组进行评估,初选后进行面试。
面试围绕模拟教学演示、科研成果展示两方面开展,由学院学科责任教授委员会通报表决,存在较大争议和质疑的,则重新审定。通过后,才由院务会报送学校评审。
“科研成果,在学界有评价体系和标准,根据课题是不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引领性问题、成果创新难度等,进行综合评价。”陈江华介绍。
李东由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潘安练引荐,同样经过了这一系列考核程序才进入湖南大学。而无论是谁、由哪一位学界大牛引荐,都需要经过这一套程序。
李东最打动材料学院、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就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提出了场效应光电子晶体管和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一体。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ology(影响因子:38.986)以及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2.712)、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2.124)等,被行业内高度评价为重要突破。
“但引进人才总是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陈江华说,人才最终能否起飞,受多重因素影响。他希望大胆地给优秀青年学者机会,不看年龄、只看业绩;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建立健全机制。
“因为他确实表现出学术才能,所以学校才给出机会。而机制则保障了至少不会出现严重的选拔失误。”陈江华说。
另一方面,“教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湖南大学材料学院有一套教师短中长期绩效考核办法和政策,考核包括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业绩、师德三方面。业绩优良者有奖励措施;业绩偏下者也有教师岗位降级甚至退出的考核机制,如学院近期有两位青年教师就因科研成果不足而遭遇退出机制。
04
李东不是个案
尽管社会关注度颇高,但引进李东这一例子,在陈江华眼中其实并不那么特别。
引进90后博士直聘为教授,李东并不是第一个享受这份厚待的。两年前,陈江华曾关注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位出众的90后博士,当时院方开出的引进政策甚至比李东更为优厚,但对方最终选择了中山大学。
由此可见,各高校抢人大战竞争程度之激烈。
材料学院在引进人才中的“不拘一格”还有很多例子。如近期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博士、来自尼日利亚的黑人教授唐杰,已经来学院报到。
“80后、85后的教师也不少,只是因为李东90后的标签,令社会关注到了这一例子。”陈江华说,近两年的人才引进中,学院的确更注重引进青年人才,原因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引进人才,学院教师年龄结构出现不平衡,以60后为主、少量70后,后续发展缺乏动力。
“但年龄并不是考虑的因素,能为湖南大学和学院的发展产生效益、作出贡献,是第一考量因素。”陈江华说。
当然,与社会舆论一样,在给出教授、博导、启动经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时,学校和学院内部也有过争论。
舆论所担心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发生过了。前两年,材料学院引进的两位青年人才,都是从材料学院毕业的学生,到国外读博士或工作后,由曾经的老师引进回来,并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如今,他们的工资比自己的老师还要高一倍。
“对此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这是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陈江华说,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层面为了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给出了许多优惠条件。随着湖南和湖南大学、材料学院条件的不断变化,人才引进政策也是动态的。而且不能单以工资来论待遇,对于科研人才来说,做出重大成果的人才应该享有更大的奖励和扶持。
陈江华说,对于待遇的落差,学院内部也会与教师队伍进行沟通交流。实际工作中,老师们的态度都是很正面的,大家为了帮助学院把自己的优秀学生吸引回来,也做了大量工作。
“说到底,我们都有一种发展的紧迫感,而且看到了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已经形成了共识,更大力度地引进人才都不是问题。”陈江华说,在“双一流”建设中,不进则退,不往前走的话,以后连机会都没有了。
END
文|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
视频| 湘声报记者 杨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