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一份杂交水稻米饭,用双低菜籽油炒一份樟树港辣椒炒肉,再炖一缽湘云鲫……原汁原味的“湖南饭菜”背后,有着院士注入的科技元素。
如果你不想自己做,可以去长沙众多网红餐馆打个卡、尝尝鲜。
湘菜正以独特的风味香飘世界,产业规模也已超过千亿元。湘菜产业有哪些新亮点?政协融媒记者带你去了解一番。
“舌尖上的院士天团”
作为农业大省,湖南本土科研团队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攻关始终走在前列。在湖南农业领域,目前有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等5位院士,他们围绕油菜、猪肉、辣椒、鱼、茶等产品开展科研,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官春云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进入油菜教研室工作。至今,官春云钟情油菜已有一个甲子,他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选育的我国第一个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推动长江中游地区的油菜单产翻了近一番。
认识印遇龙的人,都称他为“养猪院士”。1978年,印遇龙从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后,与生猪养殖结缘。几十年来,他围绕“如何养好一头猪”进行不断探索,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科研大奖。
湖南人无辣不欢。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有“辣椒院士”之称,30年来,他与团队育成辣椒新品种56个。据不完全统计,育成的辣椒品种国内累计推广面积达6580万亩,在东南亚、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1000多万亩,是目前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系列新品种。
自称为“渔民”的刘少军院士,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与父亲刘筠院士两代人30多年接力科研,一点点敲开了世界同行对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识坚冰,带领团队研制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等,获得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也“游”进了无数餐桌。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健康而喝茶,希望更多的中国茶走向世界。”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的研究成果,将茶叶、茶树资源变成了高附加值的医药保健品、食品功能饮料、化妆品等,解决了茶叶深加工等问题。
“舌尖上的院士天团”,不但让人们吃得更美味更健康,更带动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整条产业链。
“产业+品牌”全国化发展
撕开包装,放入微波炉,加热几分钟,便可开吃。眼下,不仅是年轻人和“宅一代”对湘菜预制菜有着很高的接受度,部分60后、70后也频频购买预制菜产品了。在许多人看来:“既可以足不出户,又能享受饭店的味道,何乐而不为?”
对于预制菜的走红,长沙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建辉认为,在工作节奏快、追求吃得好的城市生活中,预制菜解决了“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厨房难题。
尤其是湖南,作为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为湘菜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基础。
湘阴县樟树港镇,家家户户都在种辣椒。这几年,樟树港辣椒在全国出了名,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价格也一路走高。目前正是樟树港辣椒采摘上市之际,友谊村村民刘超每天忙不停,他种了六七亩辣椒,每年的收入可达十三四万元。
深耕湘菜餐饮行业30余年的金太阳连锁店,2009年在宁乡市灰汤镇创建了金太阳现代休闲农庄。如今,通过冷链物流,自产的各种农副产品,发往旗下酒楼及生鲜连锁店,实现了从种养殖、加工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运作。
炊烟小炒黄牛肉一跃成为长沙新“铺王”,一道辣椒炒牛肉,炒出了湖南人的真性情和湖南菜的地道味;长沙文和友还原了老长沙情景,展现烟火气,打造了湘菜餐饮聚合体……近些年,湘菜网红店在各地备受追捧。
“湘菜不再是一道简单的菜,而是湖湘饮食文化的整体展现。”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秘书长罗大志表示,从整个路径来看,湘菜品类已到了全国化发展的又一新阶段。
“工业化和互联网将成为湘菜发展新动力,产业链建设将成为湘菜发展的新途径。”省政协委员、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罗双锋认为,要提升战略定位,制定湘菜产业标准体系,加大营销推广力度,特别是线上推广力度,为扶持培育更多湘菜领军品牌形成强大支撑。
政协融媒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