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专业组织推荐下调,主管部门表示没变
发布时间:2022-11-25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专业组织推荐下调,主管部门表示没变

高血压诊断标准变否该如何看


日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推荐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


下调高血压诊断界值,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国家卫健委发布声明表示,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未对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调整,标准仍是140/90mmHg。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何会引发争议?高血压该如何更科学有效诊断及防治?政协融媒记者采访了多位心血管领域的医卫界别政协委员,他们是如何看待高血压诊断标准的。


高血压.jpg

高血压诊断标准曾经下调


作为参与制定新《指南》的专家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告诉记者,指南通过了中国医师协会专家组织的讨论分析,具备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同时也有卫生经济学方面的考量。


张国刚介绍,高血压是当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根据《2022年全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全国心血管意外死亡患者逐渐年轻化。高血压的危害在于其并发症,控制高血压就能使包括心梗、脑梗、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大幅度下降。


据了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由来已久。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从1977年提出为160/95mmHg,到1997年提出为140/90mmHg。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率先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


“当时该标准的出台,也引发了业内大讨论。但我们基于种种原因考虑,没有接受。近年来,我们多个研究结果证实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梗、脑梗的发生率将明显降低。我们通过大量一手研究资料才制定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决定,否则参照国外的标准,不一定适合于国内情况。”张国刚说。


对此,省政协委员、岳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王晓岳深表认同。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说血压控制得越低越好,但在身体可耐受的情况下,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肯定是更有利于健康。新《指南》无论从‘治未病’和疾病的三级防治角度,还是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说,都值得推荐。”王晓岳说,从国家层面来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制定,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从政策制定、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而专家主要从学术的角度、从人的生理和病理的角度来考虑,因此,也更为敏感。


“从高血压本身的防治来说,专家的意见应该要重视和尊重。”王晓岳说。


针对各方质疑新《指南》制定专家是否与制药企业有利益捆绑,王晓岳认为,应该不存在。


在王晓岳看来,全球包括中国这么多药厂和品种,新《指南》根本没有提哪个药品。而且,现在降压药降价幅度很大,有些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国产药,疗效可靠,通过国家“集采”,部分进口药或国产药已经比小菜还便宜得多。下转5版


诊断标准是否下调需因人而异


新《指南》备受争议主要在于高血压标准的下调将带来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的激增,近5亿人将被界定为高血压患者。


“对健康人群来说,我个人更倾向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40/90mmHg。”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彭道泉说,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对预防心血管病风险有一定的好处。但若标准下调,影响的群体太大了,从社会面来说,甚至可能影响老百姓的就业、参军等。从治疗的角度来说,居民是否有高血压将带来治疗方案的差异,药物的使用也会带来不同,比如高血压合并心房颤的高危患者宜用口服抗凝药,诊断标准下调,病人原来不需要吃抗凝药,现在就可能要吃抗凝药。


彭道泉认为,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需要下调,也要因人而异,比如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脏病等疾病时,就需把血压诊断标准降到130/80mmHg。


在王晓岳看来,新《指南》对高血压的防治整体来说并非一刀切,同样也是个性化治疗。


新《指南》将高血压防线前移,可以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新的分层管理将原先的正常高值归为1级高血压,更有利于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或减轻并发症。


面对业内不同声音,张国刚坦言,高血压诊断值下调带来了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大量增加,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在一定阶段,相应的防治费用可能也会增加。但后续用于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将会大幅度降低,而且能从源头上控制好高血压,将给整个社会、家庭带来有益的影响,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我要强调的是,高血压诊断不管采取何种标准,血压达标是我们最终的目标。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不管是启动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把高血压的红线踩住。”张国刚说。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早干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血压等慢病发病率、患病率与日俱增,高血压防治和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随着年龄的增加,居民很容易患高血压等慢病。从全人群来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不乐观,而且患病更趋年轻化。”王晓岳说。


对此,张国刚深有同感,“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三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比仍相对较低。”


王晓岳建议,将高血压防治前移至高危人群,启动一级预防,从关注“病人”群体、高危人群到全人群。


“高血压不仅与遗传相关,同时也受生活方式影响。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急剧上升,主要是我们在运动、饮食等方面不科学,而且社会的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造成了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张国刚说。


“要通过加大宣传,将血压从正常值到不太正常到异常的整个过程,说得更清楚透彻,让老百姓真正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加大对高血压的防治力度。”王晓岳认为,预防高血压首先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防治越早,效果越好。一定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减压、多运动。


“可以通过多运动、不抽烟、减体重控制等方式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血压是一个可防可控的疾病,只要把高血压控制到达标,其并发症发生率就会明显降低,对居民预期寿命不会有多大影响。”张国刚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尽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