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声报记者 罗艳芳
如果说,湖湘文化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锦绣潇湘就是一幅凝固的画。
湖南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过去40年来,湖南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不断迈进,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又踏层峰望眼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如同一股“春风”,吹响了改革的新“号角”。
2018年10月16日,无疑是要被载入湖南文化和旅游发展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新班子。10月31日,新组建的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此后,部分市县也启动相应机构改革工作。
文旅融合,必将促进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打“文化强省,锦绣潇湘”这一品牌,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则融”,做好整合、融合、结合文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形成发展新优势,努力推动文旅融合谋好篇、开好局。
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展演的花鼓戏《桃花烟雨》
2018年湖南省夏季乡村旅游节开幕式现场,与会嘉宾共同启动东安号高铁引擎为旅游节开幕
改革开放40年,文化旅游实现新跨越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有过风华灿烂的时代景观。
40年来,湖南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不断迈进。文艺创作成果“百花齐放”,《边城》《马陵道》《老表轶事》3个剧目获得中国文华大奖,15人荣获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
全省文化事业费从1980年的0.2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7.8亿元,增长111.2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3处增至183处,位居全国第九位,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文化需求的主渠道。诞生全国唯一的卡通动画“中国驰名商标”——蓝猫。2017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196亿元,占GDP比重6.35%,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3100家,上市企业达8家。文艺从业人员从1989年的5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114573人。
文化生活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湖南举办了六届湖南艺术节、湘戏晋京展演、湖南戏曲春晚、全国花鼓戏展演、全国草书展等重大艺术活动;成功举办“悉尼·湖南文化季”“欢乐春节·锦绣潇湘”等重大交流活动。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日接待观众最高达3.5万人次。文物单位年接待观众增至7000万人次以上。
而在文化“硬件”方面,湖南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数字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082个,60%的村(社区)建起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设施由“有不有”向“好不好”转变。
湖南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过去40年,湖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从1988年的626.5万人次,上升至2017年的6.69亿人次,增长107倍,在全国排名第6位,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172.6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2036.21亿元。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有张家界、崀山、老司城3处世界遗产,有A级景区393家,其中5A级景区9家、4A级100家、3A级252家;出台全国贯彻实施《旅游法》的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实施〈旅游法〉办法》。
大力实施“锦绣潇湘”旅游品牌建设工程,推动14个市州建立与“锦绣潇湘”旅游品牌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并开展“锦绣潇湘”旅游品牌新媒体宣传推广活动。
春风拂面暖,催开花千树。可以说,湖南文化和旅游与40年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所取得的成就和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激活文化,为文旅融合点燃新引擎
风好正扬帆,文旅融合正当时。
文化被认为是软实力。以文为魂,激活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丰富旅游内涵,文化与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018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改革创新的着力点,积极展示作为,各级各地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出新出彩,比如,株洲市攸县“门前三小”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被《人民日报》刊文推介;省博物馆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等。
艺术创作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突出现实题材和主题创作,全年创作39台大型剧目,其中现实题材作品22台。全年争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3个共2383万元,省级资助项目92个共2862万元。
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旅游获得感。5个戏曲剧本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剧本孵化工程扶持项目,阳戏《侗山红》剧本入选剧本孵化计划一类作品(全国共8个)。完成“送戏曲进万村 送书画进万家”惠民演出11551场,为群众送书画作品7476幅,“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演出202场,提高了群众的艺术生活品质。30个重点国有景区(点)门票实行降价优惠。
文物保护项目量稳质优,争取中央资金6.3亿元,实施重点保护项目200余个。考古发掘出土文物6000余件套。城头山遗址“城墙剖面保护工程”荣获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尊奖”。文物利用效益走在全国前列,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传播活动多、反响好。全省博物馆增至150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不断提升。建立省级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新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4名,四级保护名录体系进一步健全。对“凤凰扎染技艺”等7个省级代表性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保护。
聚合资源,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资源进行聚合与重组,创造出“1+1>2”的叠加效应,才能更好地激发出文化、旅游相交融的新产业、新业态。
2018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支持马栏山视频产业园建设,昭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创建工作成效明显,天心文化产业园引进文创企业29家。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获300亿元授信额度,长沙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长沙市、株洲市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特别是长沙市的做法得到中央奖励。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来势较好,新增5家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举办了2018年湖湘动漫月、第六届湖南艺术节文化创意成果展,组团参加第十四届深博会、东京动漫展等展会。全省动漫游戏及相关业务总产值达305亿元,同比增长11%。
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加快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实施在建重点旅游项目387个、总投资6001.15 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31.46亿元,其中30个省级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1492.5亿元。确定第三批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支持县27个、第四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16个。制定并实施《湖南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新建和改扩建厕所2600座,全年完工1195座。
围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举办了旅游扶贫工作推进暨线路推介会,发布51条旅游扶贫线路,启动“送客入村”项目,推出全省55个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让美丽战胜贫困》一书入选2018年国家农家书屋工程。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有声有色,红色旅游成为新热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5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6.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65.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5.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7.4%。
文旅推介交流日益活跃。制定并实施《湖南省旅游市场营销三年行动计划》,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持续推出旅游形象宣传片。大力实施国内旅游精准营销,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举办了旅游推介会。
全球化旅游合作新机制逐步建立,实施湖南入境旅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和湖南省直航国际航线,全年组织20个批次到2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60场次,邀请26个批次17个国家和地区、300名境外旅行商和媒体,来湘实地踩线考察,推广湖南旅游。
全域融合,展示文旅发展新形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湖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
站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起点上,今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抓住机构改革这个关键、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这个中心环节,努力推动文化强省、全域旅游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切实抓好以“两工程五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作,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和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旅服务、现代文旅资源保护利用、现代文旅产业创新、现代文旅市场管理、现代文旅传播推广等体系,主打“锦绣潇湘,文旅湖南”这一品牌,做好整合、融合、结合文章,展示湖南文化旅游新形象。
突出抓好伟人故里湘东红色文化旅游区、张家界—湘西—怀化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等十大文旅融合区域,“锦绣潇湘”走进“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十大文旅融合活动和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文旅湖南·锦绣潇湘服务云等十大文旅融合项目,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思想融合、机构融合、工作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推广交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坚定不移推动文化、旅游与制造业、金融、科技、媒体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东风浩荡满眼春,跨越发展正当时。
一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恢弘画卷,正在三湘大地徐徐展开。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湖湘文化和潇湘大地上锦绣如画的自然景观,将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出彩华章。
乘新时代东风、做奋斗担当者。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团结一心、敢为善为,全力打造湖南文化旅游的闪亮名片,展示湖南文旅发展新形象,奋力谱写湖南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崭新篇章。
2018年湖南文化和旅游工作十大亮点
1、成功举办第六届湖南艺术节,《英·雄》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9部民族歌剧之一,《桃花烟雨》入选2018年度全国现实题材重点剧目,《月亮粑粑》《乌石记》《儿大女大》《爬上山坡唱高调》等参加全国展演或巡演。
2、株洲市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总分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二;湘潭市、湘西州的示范创建项目也高分通过国家验收。
3、“让妈妈回家”非遗+扶贫模式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报道推广,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大型专题政论片;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在我省召开,《让美丽战胜贫困》一书入选2018年农家书屋工程,推出我省55个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4、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年接待观众362万人次,成为全国接待人数最多的省级博物馆、全省最受关注景区,各级文物开放单位、博物馆接待观众约7000万人次。
5、举办了2018湖南—长三角经贸洽谈周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推介会,签约项目19个,总投资126亿元。
6、我省荣获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技能比武三等奖,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繁荣健康。
7、31家单位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名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8、举办中国湖南(第九届)旅游产业博览会暨首届旅游装备展,首次发布《2018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在德国、波兰、捷克、美国、古巴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湖南文化旅游周,我省作为全国唯一省份入选2018年世界十大最物超所值的旅行目的地。
9、开展湖南文化地标(2018)推选活动,评选潇湘“红八景”和首批红色旅游教育示范基地。
10、我省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文化生态区保护、文化志愿服务、旅游与运输服务融合发展、旅游厕所工作、调研工作、法治建设等经验在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展示了湖南新形象。
10家单位获评湖南文化地标(2018)
炎帝陵、舜帝陵、老司城遗址、岳麓书院、岳阳楼、毛泽东同志故居及纪念馆、刘少奇同志故居及纪念馆、芷江受降纪念坊、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滨江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