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将召开十一届省政协第二十五次常委会议,就“推进我省教育扶贫”开展专题议政协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更为需要稳定的教师队伍、年轻的专业教师。
在湖南,11年前启动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政策,为农村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也为贫困家庭的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就业机会。
湖南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的第二年,也就是2007年,国家在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后增加省部共建的两所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启动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
尽管两项政策的名称有所不同,但政策的核心是大致相同的:免学费,免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到生源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有规定的服务年限。
无论是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还是湖南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都是利国利民的务实良策。
在第3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湘声报关注这群特殊的师范生,以期待社会各界更多关注教育这一千秋基业。
把青春献给乡村教育
李宛静在桥头中心小学执教6年,谈及教师职业,她表示:“我从小就想当老师,课堂上的我很享受。”
“4位公费定向师范生来校任教,一个学期后,全县教学质量评比,学校进入前4名。”郴州桂东县桥头中心小学校长李植全说,2011年,4位年轻老师的到来,给学校注入了活力,感染了整个教师队伍,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希望。
李宛静就是其中的一位,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首届毕业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如今,她已成为桥头中心小学副校长。
李宛静的成长,是湖南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一个缩影。
2006年,为解决农村学校教师补充难题,湖南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改革,10年来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4.13万人,其中已毕业1.4万人,成为湖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为乡村教育补充新鲜血液
在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实施之前,与湖南其他乡村小学一样,地处大山深处的桥头中心小学,也面临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老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教学模式陈旧,对学生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1年,当时学校420个学生,只有不到20位老师,经常要到外面招代课老师,教学成绩在全县都是倒数的。”桥头中心小学校长李植全告诉湘声报记者,当时学校的教师队伍急需“新鲜血液”来改变落后的教育水平。
2011年6月,学校分来4个定向师范生,李宛静就是其中的一位。
“教了一个学期后,年底县里搞教学质量评估,学校进了前4名,还受到表彰。”这4位公费定向师范生不但没让李植全失望,还超乎所有人的预料。过去县教育局搞了很多“教学大比武”,学校从没派老师参加过,原因是当时的老师不会用新媒体教学设备,PPT都做不出来,想比都没法比。
定向师范生来了之后,仿佛给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在全县的教学比武、书法、学生征文、电脑制作等比赛中,为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同时,学生的音乐、美术、体育也跟上进度,学习丰富起来,整个学校焕然一新。
“定向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乡村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对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带动了一批有职业倦怠的老教师的工作热情。”桂东县教育局局长李剑说,哪怕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他都不忘走访坚守乡村的定向师范生。
经过10年发展,湖南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家免费师范生相衔接,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越来越多的90后定向师范生成为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工作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请进来、留得住、教得好
由于学校老师紧缺,李宛静和同来的定向师范生没有缓冲的时间,刚入职就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当时,李宛静担任全校最让人头疼的“二乙班”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熬夜加班成了常态。
如今,在学校教学楼过道的墙壁上,挂满了学生的美术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在学校新来了专业美术老师后,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创作的。
全能型的定向师范生成了学校的顶梁柱,李植全对这些师范生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工作上给予他们广阔的成长舞台,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常向他们倾斜。李植全坦言,把乡村教师“请进来,留得住,教得好”是每一所学校的考验。
目前,桥头中心小学在编教职工38人,定向师范生就有16人。而桂东县已有211名公费定向师范生被分配到各个乡村小学任教。
但是,每年获批的名额仍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桂东县教育局一直希望能获批更多的培养名额,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紧缺学科,尤其是急需加大男教师的定向培养。
为此,县教育局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争取编制,确保公费定向师范生按时入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工资待遇、住房保障等方面争取上级政策倾斜,让定向师范生享受山区交通补贴、人才津贴、乡镇补贴等待遇。
仅在2015年,桂东县就投入资金4580万元,在桥头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507套。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方面还出“高招”,举办青年联谊,解决免费师范生“结婚难”问题,让大家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幸福从教。
事实上,对于李宛静而言,她的5年服务期已满,也有到市里任教的机会,她仍旧选择留了下来。未来,她也打算有机会就去读研,但肯定还会在这里教下去。
“对这里很有感情,我很珍惜学校给我们创造的条件,学生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学校。”李宛静说。
“一师模式”率先破题
怎样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怎样让年轻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2006年,湖南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率先破题。由此,公费定向师范生也走向了全国。
2011年至2017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一师”)共毕业公费定向师范生7819人,达到全省此类师范生人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乡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高校,并形成了“一师模式”。
“2010年,我们创新性地实行初中起点六年制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小学老师,成为乡村学校的香饽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彭小奇介绍,选择初中起点的学生作为小学教师的培养对象,是有学问的。
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成绩达到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分数线,才能报考一师的公费师范生,学校再通过组织考试择优录取。这是为了把好进口关,让优秀生源进入小学教师队伍。
而且初中毕业的孩子大多十五六岁,可塑性极强,容易培养起对教师专业的深厚情意,经过熏陶和洗礼,更愿意投身教育,扎根乡村。
2011年至2016年,一师共毕业5954名6年制公费师范生,平均履约率96.87%,乡镇以下学校从教率为96.46%。目前,全省110多个县市区的1939所学校,都有一师公费师范生执教的身影。
“多年来,报考公费师范生的男女比例失调现象严重,导致了乡村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不均的问题。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需要政策、制度层面来加以改善。” 彭小奇说。
专访省政协常委、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长童小娇
提升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空间
自2006年湖南启动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计划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作为这一计划的承接主力,为湖南农村小学输送大量优秀教育人才,并开创了乡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的“一师模式”。9月6日,就公费师范生政策,湘声报记者专访了省政协常委、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长童小娇。
湘声报
2006年湖南率先实行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时隔11年,您怎么看待这项政策?
童小娇
在这项政策实施之前,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计划精准发力、定向施策,这11年来为乡村小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小学教师,有效改善了以往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也让湖南的乡村基础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同时,这项政策也让很多贫困家庭受益,解决了很多贫困学子上大学的问题,一师2010级首届初中起点六年制定向生中,65%的学生来自月平均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2016级和2017级招生中,乡村生源都在60%以上。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政策。
湘声报
这项政策在教育扶贫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童小娇
教育扶贫基础中的基础就是教师问题,只有解决了教师问题,才能解决学生的培养问题。建再好的学校,没有一个好老师也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哪怕房子旧一点,也必须要有一个好老师。所以在基础条件要有保障的同时,教师的培养问题是教育扶贫的核心,这对解决贫困代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湘声报
公费培养定向师范生计划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童小娇
这些定向向农村培养的小学教师,虽然有政策规定要在基层教育岗位上服务至少8年,可以保证农村教师队伍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这些教师很多有职业理想,愿意长期执教,但还需要政府层面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要实行激励性岗位津贴,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地位;提高奖励性工资的增长幅度,引导和鼓励乡村教师长期扎根乡村从教;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师住房保障机制,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还要满足乡村教师的精神需求,实施职称评审政策性倾斜,优先支持乡村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先。
其次要为乡村教师提供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空间。教育部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享有“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而地方师范院校由于缺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致使大量真正下到乡村基层任教的公费师范生在服务期内缺乏进一步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根据2015年的调查,湖南省2015年19.6万名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毕业的只有265人,农村小学还严重缺乏高学历、高水平的学科、课程带头人和教育教学骨干。
本版稿件均由湘声报见习记者罗艳芳、董智齐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