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记者 寻晓燕
以浅白色为基调的长方形建筑,混凝土一次浇注成型,凸显东方式简约和内敛……9月16日,在湖南湘江新区,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正式落成。
在其北侧,则是去年10月开馆的李自健美术馆,该馆在今年7月荣获“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权威认证。
一个是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举办个人艺术画展的“艺术游侠”,一个是担任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上市企业董事长,比邻打造了以个人命名的艺术场馆,成为了彼此眼中的“中国好邻居”。
一个美术馆,一个影像艺术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个人投资、免费开放。
航拍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和李自健美术馆(圆顶建筑)。湘声报见习记者 闫利鹏/摄
个人投资、免费开放,一位画家、一位企业家,为何共同做了这件事?
实现一个回报长沙的梦
“谢子龙自掏腰包1.5亿元建成”“国内首个博物馆级的影像艺术馆”“四层1万平米”“免费对外开放”,这是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的几个关键词。
经过3年多的筹备,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开馆之后,面向公众展出了包括“撸起袖子加油干”谢子龙个人影像作品展、“初见-菲利斯-比托1860年之中国影像”“德国制造—从19世纪到今天的德国摄影”“知了青年―亚洲匠人手作展”“有一种记忆叫禄莱”、塔森出版社收藏级图书展等六大展览。
“六大展览,以近千米的展线,展出了各类影像艺术经典或代表作品。”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馆长何鹏介绍,通过展览,大家可以看到从前只在历史课本上用文字描述的那些历史。
比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战地摄影师费利斯·比托用笨重的照相机一路跟拍,留下了一组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这组照片因缘际会被谢子龙收藏,并在本次展出。
展览中,可以看到一张著名的恭亲王的肖像照片。还有,比托拍摄的全世界最早的北京、天津,以及香港九龙全景照。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一位新华社记者在同一位置拍摄了一张香港全景图,两张照片被放在一起对比展出。
“或许这就是影像里的力量,两张照片,轻轻重叠,历史和现在,屈辱与崛起,它明明没有发出声响,却轻而易举地震撼了灵魂。”谢子龙谈及他对这两张图片的感悟。
除了久远的历史,还有当下平凡的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这组主角是劳模的系列作品,正是出自谢子龙之手,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些是谢子龙对全国近百位全国劳动模范进行深入交流与采访后拍摄的,鲜活地呈现了劳模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劳动状态。
谢子龙说,艺术馆开工以来至今,只要在长沙的日子,无论多忙,他都会来现场看一看,“哪怕看一眼,因为这个馆实现了我想回报长沙的一个梦,我将把我的毕生精力,浓缩到这个馆里,做到极致。”
以我的名义,为城市建馆
这个以谢子龙名字命名的影像艺术中心,却并不会常设他的个人摄影展。谢子龙说,这个馆虽因他而建,却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公共空间。他在开馆时公开声明:该馆以弘扬影像艺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宗旨,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影像艺术公益艺术馆。
这和李自健建馆的初衷不谋而合。比邻而居的李自健美术馆,也是以个人命名,由李自健投资2.2亿元建成。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旅美画家李自健以“人性与爱”为主题进行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创作,并自费在全球举办70余场大型巡回个展,赢得广泛赞誉,获颁“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章”等。在自传中,他自称“艺术游侠”。
2014年,李自健暂停脚步。他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家乡建一座“李自健美术馆”。契机是,当时的洋湖地块欲打造“四馆一中心一园”格局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李自健受邀在此建馆。是年5月,美术馆正式开工,2016年10月正式开馆。
“人性与爱”是李自健扬名天下的关键词,也是李自健油画全球巡回展的主题。在李自健美术馆,他继续践行被视作人生座右铭的“人性与爱”主题。
美术馆A馆中挂着李自健300多幅作品。在这里,你会看到脸颊红扑扑的孩子躺在竹椅上,盖着红花被酣睡,黄毛狗蜷曲着卧在一旁;门前台阶上,姐姐夹起一口饭菜,放在嘴边轻轻吹,喂着比她小不了太多的弟弟,鸡雏聚在脚边,捡食掉落的饭粒……
李自健告诉湘声报记者,馆中大多数画作,都是已被艺术藏家收藏的作品,听说李自健建了美术馆,又从全世界各地汇聚而来,放在馆中展出。
李自健说,自己的创作灵感都来自现实生活,在偏远的山乡里,那牛背上的少年,泉边的女孩,那些原初的,没有虚伪、没有矫饰的美,他用笔一笔笔画下来。“只要人们在看完我的画后,心中有所触动,触动到柔软的地方,那就足够了。”
“这一年,馆里已接待了40余万观众,举办了数十场音乐会,40场文化交流活动,10余次大型展览。”国庆前夕,李自健正在筹备一场“这一年,我们这样走过”的周年展。
“他很执着,这几年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美术馆。”李自健的哥哥告诉湘声报记者,李自健已经2年没有去美国的家中了,买了3次机票都临时有事耽搁了。
李自健说,美术馆虽然以他的名字命名,但不是他的个人财产,而是留给家乡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他和妻子丹慧约定了“三不”原则:永远不拿工资,永远不收门票,永远不拿美术馆的盈利,真正做到以众为我、以舍为得。
两个男人的惺惺相惜
“当初我建馆时就在想,对面那块土地,如果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带着公益心来为文化艺术共同做一番事业,来和我比邻而居,该多好啊!这个时候,谢子龙先生出现了!”在9月16日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开馆仪式上,受邀出席的李自健深情致辞。
一手创办了全国知名连锁药品企业的谢子龙,又一手创建了影像艺术中心,这源于他的另一个身份——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多年前创业成功拿到第一笔收入,谢子龙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一路小跑着去买了一台梦寐以求的单反相机,用它作为人生的见证。
谢子龙曾表示,艺术馆的筹建正是源自爱好摄影的情结。从2013年开始担任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后,他一直在为建一个影像艺术馆寻址,希望能为这座城市留下点什么。
直到3年前,谢子龙遇到李自健,他觉得李自健是一个有情怀、值得尊重的艺术家,两人一见如故,谢子龙决定将个人艺术馆落址洋湖。按照李自健的评价,从此来了一位“中国好邻居”,和他肝胆相照。
李自健则坦言,在美术馆的建设过程中,曾遭遇资金困境,是谢子龙出巨资购买他的名作《南京大屠杀》才缓解了资金压力。可贵的是,谢子龙将这幅画依然珍藏在李自健美术馆,成为镇馆之宝。
共同理念成就艺术梦想
今年7月16日,经英国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李自健美术馆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这让李自健非常自豪。
在建设过程中,李自健曾遇到困难,原因是扩建了一个地下层空间,使得成本大大超出了他的预算。如今,这个地下层被开发成对外开放的餐饮区和休闲区,吸引了不少的人流量。这个扩建工程,李自健曾思量许久,“但现在看来是走对了路子,美术馆因此接上了地气。”
“我没想过要建一座现代化的高冷艺术馆,而是希望多一点烟火气息,通过一些生活空间的连接,吸引更多老百姓来贴近艺术。让艺术生活化,才能让生活艺术化。”李自健认为,越是贴近大众的艺术,越拥有大的天地。
“事实上,我们真正的困难,是从开馆那一天开始。”李自健告诉湘声报记者,建馆耗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如今还要承担馆内百余人的人力成本及日常运营的资金,为此已经负债累累。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美术馆从来没有一天闭门谢客,所有馆员每天都是面带微笑迎接着每一位来访者。当看到观展的人在作品前泪流满面时,你会觉得坚守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的,这就是艺术传递的力量。”李自健说,以艺术回报祖国和家乡是他多年的宏愿,他和太太做好了定居长沙的准备,就算将来把这个馆赠送给了国家,他本人希望终生无偿为这里服务。
而谢子龙似乎不怎么担心艺术馆的运营问题,他表示不管是建设还是运营,都做了充分准备,他的理想是能在影像艺术领域实现更好的价值引领。
开馆翌日,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迎来了首场学术研讨会。这场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家、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学者的学术会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摄影艺术品收藏及博物馆建设的现状,就该中心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功能与合作渠道等展开讨论。
当天,谢子龙艺术中心也有了重磅级的首届顾问团,还约定将每年的9月17日定为影像学术研讨日,由参与首次研讨的诸多专家和专业机构轮流承办,以期对国际摄影的学术建设贡献力量。
谢子龙说,这对于影像艺术馆建设,如同万里长城的第一步,才刚刚开始。
“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全功能的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博物馆,成为研究影像艺术的资料库,成为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声平台,举办最有价值的影像艺术赛事,持续呈现精彩的展览内容、优秀的影像书籍以及相关的影像艺术推广活动,扶持有潜力的影像艺术家等。”谢子龙的期许还有,“未来应该是,当人们谈到影像的时候,知道中国长沙有这么一座艺术中心能够承载历史使命。”
谢子龙摄影作品
谢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