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被称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14年,国务院同意长株潭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此为标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担负起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探索经验的重大使命。

重肩在身,奋力而为。此后,湖南在管理体制、产业发展和人才优惠政策等方面不断突破,推动长株潭自主创新的发展。
“三年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达到8830亿元,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增加值同比增长18%。”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说,这两个数字说明长株潭自创区的成效明显,创新带来了发展新动力。

如今,这个占地约2.8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因“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而备受瞩目。
作为内陆地区,长株潭是凭借什么将自身打造成“创新富矿”的?
“三权”改革 深入推进
让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产业
“为什么我们的大批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如何让大批科研成果走出‘深闺’?”……10多年前,这些问题一直考问着中南大学。
1999年,国家七部委下发《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提出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其技术转让收入个人可得20%。
以此为突破口,中南大学努力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但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阻力。有人说,成果虽是教师研制的,但所有权应该在学校,学校至少得占50%,否则就是国有资产流失。还有人提出,老师们都去搞科研当老板了,谁来上讲台?
但最终,中南大学力排众议,出台了《关于落实国家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其中“两个70%”特别引人注目,即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公司,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占股最高比例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成果持有单位最高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的比例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

受此激励,不到一年时间,中南大学的专家、教授,甚至学生,提出了1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注册了27家高科技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与投资伙伴成立湖南继善物理探测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携团队创办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如今,“两个70%”已扩大为全省通行,“知识资本化、成果股份化”不断推进。
“我们是科教资源大省,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电48所等高水准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但我们仍缺转化。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如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科研成果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再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童旭东说。
为此,湖南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出台了《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湖南省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
如今,湖南还在大胆探索有益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制度和形式。
省科技厅巡视员杨治平说,湖南已选择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5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示范。而长沙理工大学通过“三权”改革试点,与41家省内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85项,新增经济效益34亿元。
“目前正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制定向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所有权的具体办法。”童旭东介绍。
招揽人才 长效激励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
9月,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工学博士周全获得了长沙市政府给予的10万元生活补贴,这对于刚贷款买了房、孩子不到2岁的他而言,这笔钱“可以很好地缓解一部分生活压力了”。
周全目前任中民筑友有限公司材料技术研究院技术副总监。今年4月,该公司与湖南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周全成为首位进站博士后。
发放补贴仅是湖南招揽人才计划的一项奖励措施。事实上,作为中部省份,湖南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想尽办法,不断发力,尤其是人才聚集的长株潭地区。

中车株机出口土耳其地铁
目前,长株潭三市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创业创新平台,创造了全省70%的科技成果,拥有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今年,长株潭三市为招揽人才更是动作频繁,激励力度颇大。
年初,长沙市便开始部署人才新政,推出了人才新政22条。此后,又出台了首批16个配套细则,其中一项就是《长沙市企业博士后工作专项资助实施办法(试行)》。
《办法》明确,对长沙市域内,2017年6月21日起新批准设立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对2017年6月21日起新进入长沙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给予10万元生活补贴。

8月21日,长沙市16个人才服务窗口开窗服务,人才新政首批16项细则同步推出
株洲和湘潭也紧随其后,推出了优惠颇丰的人才政策。
株洲市推出人才优先发展30条措施,实施顶尖人才引领、领军人才集聚、紧缺人才倍增等七大工程,在编制管理、用人权限、人才流动、待遇发放等方面,给用人主体“松绑”。
湘潭市计划用3年时间壮大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医药四大重点产业,引进各类产业人才2000名以上。

中联重科生产的56米混凝土泵车在土耳其投入使用
此外,今年5月,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联合印发《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启动实施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
根据《方案》,引进的各类人才都将得到相应的经费支持和其他配套支持,如为创新人才提供科研经费、补贴及奖励等经费支持。

铁建重工生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
童旭东表示,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有了人才才有自创区。如果没有顶级的人才,就谈不上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长株潭一定要有顶级的人才团队。“我们正在强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培养和引进。”
据了解,目前,长沙市引进了101名国际高端人才。株洲聘请了62名高端专家顾问,设立了10个院士工作点。湘潭市引进了5个院士创新团队,成立了清华大学在湘潭的研究院。
END
文|湘声报记者 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