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长沙高新区中关村湘军创业园”正式开园。
目前,有近200家北京湘籍企业申请入驻,已有22家创新型企业入驻中关村湘军创业园,包括1个北京“海英人才”高端团队。这些企业虽然大多创立不久,但具有很强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湘籍企业为何回湘发展?
长沙因何吸引了他们?
长沙的吸引力
湘军创业园位于长沙高新区麓谷企业广场,由北京中关村和长沙高新区联合创立,旨在打造北京中关村里的湘籍企业在长沙的南方总部,帮助长沙高新区与中关村无缝衔接。创业园拟为入驻企业提供3年免租金、税收返还、创业投资、政策对接等支持和服务。
“北京湘籍人士企业到长沙发展的需求非常大,远超我们的预期。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北京湘籍人士企业,把部分业务甚至第二总部布局到长沙。”中关村湘军创业园执行董事肖辉称,湘军创业园是要构建起京湘两地间的项目直通车,推动形成“北有中关村,南也有中关村”的发展新格局。
两年前,肖辉和6位留美博士在中关村创办了聚创造股权众筹平台,致力打造中国专业股权众筹平台。由于工作原因,他与中关村许多公司的负责人都有紧密联系。他发现,许多北京湘籍人士企业,很希望在长沙能够得到发展。
“长沙的房价不高,交通便利,综合商务成本低,而长沙高新区,整体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水平都很好。这些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肖辉说。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北京中关村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海淀留创园)主任赵新良的注意。赵新良是湖南人,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时,便在此工作。
“湘籍创业者有回长沙开公司的想法,这是好事,也应该尽力促成。”赵新良说。为此,他开始琢磨并推进此事。事实上,最近两年,为了服务更多的创业者,海淀留创园也在做服务输出的尝试,“这次是湘籍创业者一起抱团回去”。
对湘籍创业者回长沙创业,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莫一平表示欢迎和大力支持。他认为,中关村一直被视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约占全国的1/3,中关村的品牌、平台、资源、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优势,也是长沙高新区所需要的。
今年春季,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与海淀留创园就共建中关村湘军创业园,签署了合作协议。
人才新政引来八方人才
今年夏天,赵新良和肖辉一起找到肖峰,想让他在长沙开设公司。
肖峰是邵阳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2003年起先后在美国德州仪器、安捷伦、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高级研发和管理职位。2013年入选北京市“海聚人才计划”。2016年6月,他创办了峰云视觉公司,致力于成为3D视觉大众化领导者。
“得知长沙人才新政时比较激动,觉得这与沿海大城市差不多。在长沙,人力资源也不错,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肖峰说,在北京,研发人员生活压力大一些,可能会想着跳槽;在长沙,研发人员的用工成本会低一些,工作相对也会稳定。
“另外,我父母和兄弟都在长沙,回来探亲也方便。”很快,肖峰决定在长沙开设公司。
肖峰说,他与斯坦福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如果今后在长沙发展顺利,“愿意促进斯坦福大学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落地长沙”。
尽管湘军创业园主要引进中关村的湘籍人士企业,但也有非湘籍的创业者想加入。
白崇华是东北人,2016年10月,在中关村成立知康科技公司。目前,公司有100多人,拥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背景的研发团队。该公司提供以“个人疾病预防控制”为核心内容的健康监测,对亚健康及慢性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拥有全球唯一核心技术,在国际上获得多项设计大奖与研发金奖。
白崇华与赵新良、肖辉早已相识,与他们多次探讨过成立湘军创业园的事。“觉得非常可行。”他说,长沙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可以辐射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有利于公司今后的发展。到长沙高新区实地考察两次后,白崇华感觉不错。“长沙高新区的服务非常好,而且也有许多大公司入驻,发展态势特别好。”
中关村湘军创业园的成立,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关注,有近200家北京湘籍人士企业申请入驻。“但企业要入驻,须具有显著创新性和市场发展潜力,还要通过严格的考察和评审。”肖辉说,园区举办了首届中关村湘军创业大赛、长沙高新区中关村湘籍人士企业交流推介会等活动。
给企业更好的“土壤”
近年来,长沙高新区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努力营造“创响中国,创赢麓谷”的良好双创生态环境。
如今,长沙高新区已创办了众多双创平台。除中关村湘军创业园外,还有“麓谷·创界”、“柳枝行动”等自有品牌,微软云、腾讯、百度创新中心等一批高品质双创平台也在麓谷迅速兴起。长沙高新区的孵化器、加速器达20多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8个,孵化企业超4000家。
这背后是长沙高新区通过各种支持政策,对双创生态环境建设的结果。
为促进创新创业,长沙高新区构建了“1+N”的政策体系,涉及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与健康、科技金融、企业上市等方面。在孵化器扶持、留学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专项政策。同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业支持力度,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项目,最高给予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我们通过让利给双创平台,让他们生存下来、发展起来。”莫一平表示,近年来,高新区着力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孵化全链条,企业在不同阶段都有合适的“土壤”,能够顺利成长起来。全区企业总收入的80%-90%来自于高新区自身培育的企业,上市企业、潜力企业源源不断。
“通过中关村湘军创业园,我们不仅是引进企业,更重要的是引进高端人才和项目。中关村的众多高端人才带着项目来创业,这是光靠高新区自身招商做不到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刘荣利表示,高新区想方设法引进知名众创空间、孵化器,创办更多双创平台,对接更优质专业服务商,打造一流专业园区,麓谷才能在更大空间内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
END
文|湘声报记者 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