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留学生+中医药,将产生哪些“化学反应”?
发布时间:2017-11-17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湖南最早招收留学生和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自1981年开始招收境外学生,至今已经开办了36年的湖南中医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培养了来自马来西亚、英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千余名。

空·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医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而中医药大省湖南,更是外国留学生研习中医药的首选地之一。

  

  目前,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的境外学生有500余人,其中包括一批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的人才。


  

  这些留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大洲,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都怀揣着对中医药的热爱,千里迢迢来到长沙,找寻中医药的根。古老的中医药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他们纷至沓来,并与之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梦想源自神奇中医


  “当医生,是爸爸和我的梦想。”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裔林晓芊,就读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是印尼学生班的班长。

  

  林晓芊的祖辈都是中国人,爸爸妈妈在印度尼西亚出生、成长。由于曾祖母是医生,所以林晓芊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名医生,这也是爸爸生前的梦想。

  

  林晓芊所在的高中开设了中文课程,高中二年级的中文老师来自中国,她从老师那里第一次知道了中医。

  

  高中时,林晓芊身体虚弱,看了西医久久不见好转,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到首都雅加达的中医诊所看病,医生把脉后说出了她的症状,通过两次针灸就治好了病症。这让她深感中医之神奇,也让她萌生了到中国学中医的想法。

  


  虽然在高中就学习了中文,但林晓芊到中国之后,最难的还是语言关。在课堂上,老师语速太快,偶尔夹带方言,让她一头雾水。经过3年的学习,如今,林晓芊的中文交流已经不成问题,也慢慢适应了老师的课堂节奏。但她还是有困惑,考试时,答案她都知道,却无法准确地用中文表述出来。

  

  “在印尼,中医很少,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和承认中医。中医药的源头就在中国,所以我选择来中国学习最正宗的中医。”来湖南几年,林晓芊不仅中文水平大大提高,中医药知识也大有长进。

  

  前不久林晓芊回国,妈妈肩部不能动,她便向老师咨询如何治疗,“在老师的远程指导下,自己给妈妈扎穴位,通过两次针灸,妈妈的肩部就能活动了”。

  

  “毕业后打算继续留校深造,希望有机会可以到世界各个国家全面了解中医的情况,给有需要的病人治病,也希望印尼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林晓芊说,中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她坚信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和接受中医药文化。

  


做中医药文化传承者

  

  同样是华裔的留学生和承嬑正在备战《黄帝内经》知识比赛,“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以形与神俱……”这些话语让她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和承嬑祖籍广东,曾祖父一代移民马来西亚,她从小对中医耳濡目染,“我记得小时候容易生病,比如感冒、发烧等,外婆就会找一些中草药给我们吃,爸爸则会给我们做推拿”。

  

  虽然外婆和爸爸对中医不是很精通,却常常能通过中草药和推拿缓解他们的病症。和承嬑上小学时,爸爸有严重的偏头痛,外婆通过给爸爸按摩加中草药调理,3年后,爸爸的偏头痛被治愈了。

  

  也许是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有着天然的感情,和承嬑从小就对中医特别感兴趣,这促使她来中国学习并找寻中医药的根。和承嬑坦言中医药学习给了她很多惊喜和震撼。

  

  “在中药专业接受的是地道的、全面的中医理论学习,针灸和推拿是我最喜欢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常常把父母和自己当成病人医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却往往奏效神奇。”和承嬑说,跟诊实习时,从书本中医理论到“望闻问切”实践,从怎么分辨疹子和水痘到应该用什么样的药物,在老师身边观摩针灸手法、问诊病人,巩固学习成果,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近年来,中医在马来西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不仅有很多私人的中医诊所,政府也在医院设立了中医部门。在马来西亚,只要中医有实力就会受欢迎。”和承嬑说,许多人是在西医治不好后才会选择看中医。事实上,许多病症一开始用中医调理就能很快好转。

  

  “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则讲究调理和养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和承嬑说起中医来头头是道,她说自己学习的不仅仅是医术,而是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  

 


  “虽然在中国的学习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是学习中医像学习中国功夫一样,需要时间慢慢打磨,一步一步来,有了扎实的根基才能学到中医的精髓,特别期待能把学到的成果带回马来西亚。”即将毕业的和承嬑打算先回家乡工作,工作几年后再回长沙继续深造。 让中医文化远播海外

  

  “学中医,是为了更好地做研究。”来自巴基斯坦的瑞达·艾哈迈德(RIDA AHMED)告诉湘声报记者,她正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巴基斯坦,她是卡拉奇大学的药物化学教授。

  

  艾哈迈德刚来中医药大学时,有一天突然背痛难忍,只能求助于导师王炜。王炜仔细询问了她的症状后,建议她在学校里用针灸治疗。艾哈迈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经过针灸治疗,自己的背痛渐渐减轻,也没有再复发。

  

  “简直不敢相信,针灸、推拿按摩、药浴能治病,中医太了不起了。”曾对中药了解不多的艾哈迈德折服于中医药的神奇。

  

  “中医的历史悠久,中国人依赖中医治疗多种疾病,我已经用中医治疗了感冒和流感,对中药学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以后的课题研究。”艾哈迈德说,希望早日学成归国,把博大精深的中药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让中医药在巴基斯坦发扬光大。

  


中医药,从湖南走向世界

  

  76岁的苏金春,来自台湾,行医已有30年,今年6月拿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来自香港的“80后”夫妻谭伟民、文诗泳,分别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临床教研中心和香港卫生署中医药事务部中药事务组,是中药学教授刘塔斯的关门弟子……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还有一批港澳台人士在此学习深造。


  

  外籍和港澳台人士为什么青睐到湖南学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军文认为,学院坚持的“质量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湖南还有得天独厚的湖湘文化人文环境。

  

  “这些留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浓厚的兴趣而来,从学语言开始,再到研读医书,他们更多的选择了学习针灸、推拿,因为针灸和推拿在国外特别受欢迎。”王军文介绍,学院不仅仅承担了中医药的学历教育和培训,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医药文化。

  


  学校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合作开展了湖南首个境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圆光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巴民族医药研究中心”,与卢森堡合作建立了“中-卢中医药合作研究中心”;还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END

文|湘声报见习记者 罗艳芳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