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阿联酋阿布扎比,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
19岁的梁智滨以三面“高颜值”墙,夺得砌筑项目第一名,为中国队捧回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第一枚金牌。
梁智滨在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比赛现场与作品合影(受访者提供)
此前,梁智滨已在中国砌筑项目集训基地——中建五局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以下简称长沙建校)集训两年。
砌筑世界冠军是如何诞生的?未来的工匠们学得怎么样?近日,湘声报记者走进这所职校一探究竟。
零误差,砌墙砌出世界冠军
谈及1个月前在阿联酋比赛时的情景,梁智滨仍历历在目:“比赛时,有点小兴奋,因为比赛项目比平日训练时简单,所以完成得很顺畅。完成项目时,离比赛结束还剩5分钟,正好有时间把现场打扫干净,没有去想名次的事。”
直到身披五星红旗登上领奖台,台下的教练和中国观众开始唱国歌,“那一刻,自己懵了,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等反应过来的时候,紧张盖过了激动。” 梁智滨说,以前觉得砌筑就是简单的堆砌,开始学习砌筑后,才知道里面有很多学问,从挖掘机到莲花,再到足球,他尝试做不同的图案,越做越兴奋。
这种兴奋正是源于梁智滨对砌筑的热爱。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梁智滨对自己近乎苛求,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正如中国砌筑项目专家组及教练组组长雷定鸣所说,梁智滨个性沉稳,追求精益求精,这是夺金的关键因素。
两年内,梁智滨经过“9进5”“5进2”“2进1”三轮选拔,最终代表中国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比赛,他以零误差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清澈的墙面外观和对时间的准确把握,一举夺得砌筑项目的冠军。梁智滨说,很感谢在长沙的集训和教练团队的培养。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
梁智滨(左三)荣获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世界冠军(受访者提供)
2014年和2016年,中建五局长沙建校连续两届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经过近4年的积累,承担集训任务的长沙建校,依托中建五局,组建了经验丰富的专家、教练团队,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训练的方法和工具,以口诀的形式,高度概括成“识图、放样、抹灰、清洁”等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创新发明了皮数杆、勾缝等实用工具,帮助选手在比赛中实现零误差。
除梁智滨外,这个基地还培养了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者邹彬、2016年全国技能大赛第一名刘宇航等。
不少建筑企业已向梁智滨发出工作邀约,但均被他婉拒,选择继续深造,以后打算回母校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任教。
目前,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已经开始选拔,为此,梁智滨激励学弟学妹追逐梦想:“付出总会有回报,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到最后就成功了一大半。”
00后“学霸”,小目标已经实现
“当初只是想刻苦学习,却一不小心成了‘学霸’。”周宇轩的外号叫“学霸”,上个月刚满16岁,是长沙建校2016级学生,学习成绩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排名第一名。离毕业还有两年半,这位“00后”已经收到中建五局的工作邀约。
周宇轩BIM获奖(受访者提供)
中建五局为何早早签下了周宇轩?这源于一次全国大赛。
10月下旬,全国高等院校BIM(建筑信息化管理)应用技能大赛在徐州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赛,来自全国135个建筑类院校的378个团队参加。
周宇轩与队员代表长沙建校,是唯——所中职学校参赛,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同场竞技,最终脱颖而出,获得施工项目管理团队一等奖、施工组织专项一等奖、招投标专项一等奖。
“沙盘,场景布置,招投标……”说到BIM应用技能大赛,周宇轩滔滔不绝,3个月的辛苦训练,于他而言,是一种享受。
“太喜欢建筑行业了,每次看到高楼大厦,就想自己也要设计一栋大楼。”初中时,周宇轩的成绩并不差,只是有些偏科。经过反复考察,周宇轩和家人选择了长沙建校。
周宇轩与同学夺得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三个一等奖(受访者提供)
学好一门技能,是周宇轩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来到学校后,周宇轩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争取毕业以后能够进入中建五局。如今,他提前两年半实现了目标。
最初,周宇轩的职业规划是当一名建筑公司资料员,随着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又有了新的规划,“争取在毕业前把BIM技术全部学会,再考取一些专业技能证书,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
“砌筑课程下周开始,我要以梁智滨为目标,努力钻研。”周宇轩说,“目标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毕业一年,新司机带了三徒弟
在地下20米,操作价值3500万元的大型盾构机,这是95后、刚毕业一年的邱浩现在的工作。
2016年6月,邱浩从长沙建校毕业后进入中建五局,在长沙地铁5号线担任盾构机操作手。
盾构机是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操作掌控极为不易。近年来,长沙多条地铁都在施工,急需大型盾构机专业操作人员。
过去,盾构机操作手都是靠师傅带徒弟,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两三年才可独立操作。
因为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邱浩创造了公司最短时间内成长为盾构机操作手的历史。工作一年,邱浩已经带了3名徒弟。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学生正在进行砌筑训练(湘声报见习记者 刘书影 摄)
2.5平方米,4台工业电脑,50余种参数,60多个按钮……这是邱浩的工作空间。在这里,邱浩需要盯着屏幕上几十组随时变动的数据,对每个参数进行严格控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操作。邱浩笑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比飞机驾驶员人数还少的职业。
邱浩告诉湘声报记者,他所操作的盾构机总长85米,直径6.5米,为了减少风险,机器一旦运行就不会停下来,一直到施工结束。盾构机操作手没有假期,日夜两班倒,每半个月就要对调一次白班和夜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
地下潮湿,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阳光,盾构机噪音大,设备温度高达40度以上,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挑战极限。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学生正在进行砌筑训练(湘声报见习记者 刘书影 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邱浩和同事们在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想方设法加快掘进速度。邱浩的最好成绩是12小时挖掘前进13米。
尽管工作繁忙,但是一有休息时间,邱浩就会待在办公室看书、查资料,“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
“做一行爱一行。”邱浩说,一名合格的盾构机操作手大多数都是从工地上磨炼出来的,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多学多想多问。
工作第一年,邱浩就被评为公司年度优秀员工,6次获得月优秀员工。
精益求精,让00后成为好工匠
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湘声报见习记者 刘书影 摄)
湘声报记者见到蒋文的时候,他正在砌筑项目车间练习,从头到脚,全是切砖落下的灰。通过一个月的砌筑练习,蒋文已通过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长沙赛区的选拔,正在备战湖南赛区的选拔赛。
蒋文说,每次砌砖都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要保证每个砖和灰缝的平整度,还要测量垂直、水平,验收的国家标准是误差不超过5毫米,在比赛中,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
“每次堆砌出来的作品都会觉得是一件艺术品,是自己一砖一灰创作出来的,花了时间,出过汗,虽然很脏、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即将毕业的蒋文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学好做好砌砖这件事,做一个真正的建筑工匠大师。
长沙建校是国家住建部、教育部确定的建设行业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其中专业对口率96%以上。
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湘声报见习记者 刘书影 摄)
在这所培养出“砌砖冠军”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来源发生着变化。
“近几年来,从学生原来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动选择,变成如今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长沙建校党委书记、校长缪玲勇说,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高层次的手艺人,像邱浩一样毕业就走俏的学生还有许多。学校积极对接市场,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
“00后”正在成为这所职业学校的学生主体。
对于“未来工匠”的培养,缪玲勇认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学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发挥企业办学独特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精益求精,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担负起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
END
文|湘声报见习记者 罗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