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常硕其:田间地头是永远的课堂
发布时间:2018-09-25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湘声报
分享

大丰收报头.jpg

常硕其.jpg常硕其在观察超级杂交稻种子的培育生长情况 湘声报记者 许望桥/摄



  从秧苗入田开始,每天带着学生下田;一早到田间,下午才回来,中饭也在田间解决——这是省政协委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常硕其惯常的工作节奏。


  常年与土地打交道,造就了他古铜色的皮肤,厚实的手掌。


  “农业科学研究就是要泡在田里。”常硕其坚信,只有通过辛勤耕耘和付出,扎扎实实种好试验田,做好机理研究,才能获得丰收。


  从农民之子到农业专家


  从80年代每亩400公斤的杂交稻,到现在亩产1152.3公斤超级水稻,常硕其是见证者。对于丰收带来的喜悦,他有着实实在在的感受。


  常硕其是长沙县北山镇人,小时候家里种的也是杂交稻。上小学时,他和哥哥在田里插秧。他发现,隔壁邻居家种的常规水稻,两三株秧苗插作一蔸,而自家种的杂交稻,只要插一株秧苗就能长成一蔸。


  因为秧苗移栽之前要拔秧,对于年纪尚小的两兄弟来说,这可是件苦差事。而一蔸只要插一株秧苗,那么拔一把秧苗就可以插很宽的面积。插秧到了后面,兄弟俩累了,不想再去拔秧苗,又把一株秧苗分成几支,一小支插作一蔸。


  “父母发现有的地方秧插得很稀,了解情况之后,批评了我们。因为家里秧苗不够,后面也没有补种。”常硕其回忆,事后,那些一株分成几支插下去的秧苗照样长了起来。等到收获的时候发现,产量并没有减少,而且比邻居家的亩产还高了100多公斤。


  杂交稻强大的生命力和高产量,在他脑海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杂交稻为什么比其他品种好?”他逐渐对农业科学产生了兴趣。如其所愿,常硕其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开始专业学习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水稻研究的世界,相继读完硕士、博士,至今已有17个年头。


  “温暖的时节在湖南,寒冷的时节去海南。”常硕其说,杂交稻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像是追逐水稻生长期的候鸟。湖南的水稻收割完之后,就去海南三亚的研究基地种植水稻,来年春耕播种的时节又回来。


  在试验田,从一粒种子到最后收割,中间每一个环节,常硕其都要参与,很多事都是自己动手干。


  “按照研究成果推断,超级水稻每公顷的最大产量可以超过22.5吨。”常硕其说,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综合现有品种,进一步探索改良的方法。


  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


  水稻的光合作用是常硕其的研究方向,而水稻增产的最大功臣就是太阳光。


  水稻产量的两三成来自于抽穗前所积累的光合产物,七八成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禾苗叶子长出来之后,就进入光合作用测定环节。田间分析、在实验室分析同步进行,只有把田里得到的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测定得到的数据做得越精准,才能把科学问题分析得更准确。


  在下田过程中,常硕其经常和农民交流,向农民询问对品种的看法。施肥不如勤换种,他会告诉农民水稻的适应性问题:一个水稻品种在一块田里种了很多年,少数的稻瘟病菌,因为生物的对抗性,会逐渐适应种子的抗病能力,从而导致水稻容易得病,产量下降。因此,他常建议农民适当调整播种的计划。


  而农民朋友种粮积累下来的经验也会给常硕其带来启发。一次,一位要好的农民朋友告诉他,种植的时间会影响稻米的米质。一个晚稻品种,放到中稻的时间来种,稻米的品质会差一些;如果放到种晚稻的时间种,米质就会变好。但是如果按照常规的晚稻种植时间,再推迟几天,效果往往会更好。只要避开寒露风的风险期,可以按照水稻品种生长期选择一个最佳的种植期。


  “这就相当于给我上了一堂课。”常硕其说,在稻谷淀粉积累过程中,自然光、温度、湿度会对稻谷的灌浆产生影响。光照、温度、时间不一样,同一品种的水稻,米质就会不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通过技术改进,以适应自然条件,把产量的潜力和米质的潜力都发挥出来。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常硕其经常被人问到,优质的超级杂交稻大米在哪里能够买到?


  担任省政协委员后,常硕其的第一份提案就是《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延长产业链发展精细农业》,呼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农业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福利,加深对优势优质产品的认同感。


  9月6日,第一届长沙种业硅谷峰会暨创新成果博览会种业创新高峰论坛召开,会议提出将长沙打造成为中国种业硅谷。全程参与此次论坛的常硕其感到振奋,目前超级杂交稻等产品的种子已经很好了,如果能够让产品尽早地面向市场,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很多关于杂交稻的质疑、杂音就会不攻自破。


  农业是国之根本,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常硕其希望不断提升农业科研攻坚本领,将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让科技创新助推湖南农业迈向现代化。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