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记者 闫利鹏摄
一直以来,杨伟军非常关注社会福利和残障人士的生存状况,尤为关注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情况。
杨伟军介绍,心智障碍者群体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脑瘫伴有智力障碍、唐氏综合症人群、自闭症谱系人群等。心智障碍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问题,影响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希望更多人在心智障碍者就业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为进一步了解心智障碍者就业情况,杨伟军多次前往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进行调研,并对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发育迟缓儿童的家长进行线上调查。
“由于前期康复训练效果普遍低下,后期又缺乏参加工作、融入社会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心智障碍人员义务教育结束后,绝大多数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在所有残障类型群体中就业率最低。”杨伟军说,当前心智障碍者就业在康复培训、就业环境、社会接纳、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对心智障碍者的重视和包容性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低,就业环境亟待改善。
“这个群体长期封闭在家,不接触社会,会加剧他们的语言功能、社会融入功能的退化。”在杨伟军看来,由此将形成恶性循环,如何破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联合解决。
打破心智障碍者就业的困境,首先他们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为此,杨伟军建议,建立专业技能培训机制,成立专门的心智障碍康复训练机构,构建教育、托养、康复和就业四位一体的技能培训,提升心智障碍者职业技能。
如何优化他们的就业环境?杨伟军建议,建立政策奖励扶持制度。对于专业从事安排心智障碍者及家庭成员就业的企业,可以建立按实际安排的心智障碍者的就业人数进行政府补贴,建立良性的商业生态鼓励制度。
“尤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心智障碍者家庭成员参与心智障碍者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以此创建良好的融合就业环境。”杨伟军说,家庭成员或志愿者兼做工作同伴与就业辅导员双重身份,持续支持心智障碍者就业,并建立以老带新机制,拓展心智障碍者就业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康复机构与参与支持性就业企业的合作,家庭成员参与其中,构建教养结合模式。
在杨伟军看来,促进心智障碍者就业,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让每个心智障碍者都有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