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日,省政协社法委组织民盟界别委员赴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开展“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主题线下读书活动。委员们以问题为导向,先后考察了杨桥村公共服务中心和杨桥村美丽屋场、桥头驿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等,并召开了读书座谈会,为即将在网上“全国政协书院”湖南省政协读书群导读的主题提前“预习”和“备课”。

桥驿镇是长沙的北大门,与望城区中心隔湘江而望。这里被称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近几年,桥驿镇以农业、企业为引领,退出部分水稻种植,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了千亩葵花、百亩波斯菊、百日草等花卉。为了扮靓乡村,政府还把花卉种子发放给农户自己种花。别样景致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探幽寻芳。
杨桥村新屋湾组是远近闻名的“状元窝”,书香气息十分浓厚。为了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美丽屋场建设中,相关部门深入收集杨桥村的历史文化故事,逐步规划形成了以“状元文化”为主题的杨桥村美丽新画卷。

省政协委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袁金戈曾多次到桥驿镇采风、写生,在他看来,桥驿镇有古驿、古村、古寺等历史文化遗迹,也有进士榜、状元村等人文基础,可通过开发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打造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方式,纵深发展乡村文旅。
据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文艺介绍,桥驿镇有52家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000余亩,出产黑麋峰黄金茶、古驿红米、稻虾、食用菌、民福茶油和白石草莓等,全年销售的农副产品达40余种。为了发展本土特色农业,桥驿镇还成立农业经济组织联合会,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出台桥驿镇农业产业发展九条扶持政策(简称“桥九条”),引导帮扶农业产业抱团创新发展。
袁铁锤、周永亮等委员对桥驿镇主动为农民搭建增收平台予以点赞,建议利用靠近省会“先得月”的区位优势,到高校去引进乡村振兴所需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数字化管理及互联网营销时代的人才需求。
省政协委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雷珺麟建议,不仅可就打造地标文化古镇与高校展开项目合作,还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培养新政,定向培养乡村振兴的新型人才。

走进桥头驿社区服务中心,展示架上依次展示着“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办事指南清单,事关一大批民生项目。近年来,为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望城区将“一门式”基层服务高频事项,在长沙市的基础上补充至45项,包括老年人优待证办理、失业登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生育服务登记等。

“针对智能化程度不高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跑腿代办老年优待证、公交卡等,并送证上门,都是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一名社区干部介绍,村级服务还包括对不能在村镇办结的,全程帮代办,确保群众一件事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真正实现基层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位社区干部也向委员们道出了工作困惑:“老百姓办事更方便了,可大家的工作量更大了。”他反映,村和社区平台办理的事项涉及多个部门,网上审批系统繁多,流程复杂;加之农村“两委”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与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员额制管理相比较,人员相对不固定,年龄结构偏大,许多公共服务平台也面临无人进行维护和运营的困难。
对此,省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桂梅表示,要加大政务服务一网通与部门工作系统的打通和对接。
“村级公共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在功能上要因地制宜,不搞‘一盘棋’。”省政协常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长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庆和认为,要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就要精准施策,用更多的资源让村级公共服务做得更优。
“公共服务仍然是乡村发展的明显短板。”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会副主委胡颖认为,要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就要加大对村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自来水、公路、美丽屋场、公共文化场地等方面予以资金、政策倾斜。
END
文图|湘声报记者 寻晓燕
责编|王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