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坝是永顺北的一个村庄,在我熟悉的湘西地图上,它只是一个小黑点,刚好与万坪、塔卧形成三角,在这两颗红星的照耀下,这显然是一个无比黯淡的名字。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沿澧水上岸,长沙、常德的商客上鄂川贩运棉盐,就必然与它相遇。
对于这个村庄,我曾经把它想象得过于贫寒荒凉。在刚刚过去的2月15日,我跟随湘西州政协主席李平,陪同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会主委赖明勇一行考察李烛尘故居,改变了我对毛坝村的全部想象。村庄仅长一华里,保留着“江西街”“长沙街”的青石板巷子,相传“改土归流”之后,李姓、范姓、郁姓等从江西相继迁徙而来。然后,一个姓,变成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又变成一部家谱。
“李益泰号”是毛坝江西街上的一块门匾。晚清时期,李烛尘祖父依托木楼开了一家“李益泰号”伙铺,煮酒卖肉。运盐、运棉、运烟的马帮来往湘鄂川,“李益泰号”不仅赚得些许银两养家糊口,还赚得不少人气。因为傅姓私塾先生常到伙铺喝酒,李烛尘7岁时便被送去附馆念书。后来,他从毛坝走5个小时到塔卧私塾馆,再徒步5天走到县城大乡书院、常德西路师范学堂,又乘坐轮船5天5夜东渡日本,最后归国创办实业填补中国民族化工业的空白,参与创建民主建国会,成为中国民主建国会、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民族工商业家的楷模。李烛尘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一个人写就一段中国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的恢宏历史。
李烛尘故居是一栋晚清时期的四合院木质建筑,安静地坐落在村子中央,青瓦覆盖,黝黑的壁板,室内布局简约,柜台、火坑、木床、书桌、木椅、水缸……摆设陈旧而摆放规矩,依旧是他离家时的模样。
在李烛尘故居院子中间,老莓茶树下,一张长木桌上整齐摆放着《李烛尘传》《李烛尘画传》,玻璃壶里咕噜咕噜煮着莓茶,一阵阵茶香弥漫在院子上空,清新如春天的气息。一场茶叙在这里展开,一行人围桌而坐,围炉煮茶,李烛尘的孙子李明达和重孙女李青兰两位老人也在其中。
千百年来,当地土家山民祖祖辈辈饮用莓茶,相沿成俗。莓茶不仅口感独特,富含黄酮、硒、铁等微量元素,更有祛病疗伤、强身健体等神奇功效,故又被称为土家甘露、长寿藤、神仙草。毛坝是古莓茶之乡,也是莓茶最早的源产地之一。如今,“益泰号”是毛坝最有名的一款莓茶。
周汉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莓茶,又拿起桌上的一本《李烛尘传》,一边翻看一边感叹:“李烛尘先生非常了不起啊,了解越多越感动,是民建的领袖。”
坐在周汉民右侧的李平正是《李烛尘传》一书的主编。早在2010年,时任永顺县委书记的李平来到毛坝调研,看到摇摇欲坠的李烛尘故居,他感慨万千,决定展开修缮和保护。翌年,李烛尘故居被列入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紧跟着,在李烛尘诞辰130周年之际,他组织编写出版了《李烛尘传》和《李烛尘画册》,重塑了人们对李烛尘的认知。
毛坝是民建湖南省委会乡村振兴联系点,赖明勇已是第三次来到这里,一直在推动李烛尘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工作。他说,每次来毛坝都有新的感受,公路越来越宽,村子越来越美,故居保护得也越来越好,但犹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听李明达老人讲述爷爷回乡给他们每人5元钱的故事,不禁感动落泪。
原来,李烛尘的5个子女皆出生于毛坝,他当年把妻子接到天津居住时,要求二儿子李文奎守老屋,后来李文奎又把这份责任交给了自己的二儿子李明达。1958年10月,时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的李烛尘回到湘西,一路考察到了万坪,因年事已高,村里又没通公路,无法再回到毛坝,便让人通知孙子李明达来见一面。次日,李明达夫妇背着两个孩子步行10多公里山路赶来万坪区政府相见。李烛尘的秘书看到他们身体瘦弱,脚踏草鞋,于心不忍,想给他们二三百元钱补贴家用。但李烛尘不允,仅给每人5元,并叮嘱说:“农村里要靠劳动,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为社会作贡献,不能靠祖公。”然而,他在离开湘西时却给州政府留下7000元,翌年又捐赠了3辆汽车。后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干实业的人,不尚清名,似可理喻,一贯清廉,却十分难得了。他没有像《上海的早晨》中的徐义德那么妻妾成群,倒是在抗美援朝时,组织工商界捐飞机400余架,资金1500亿元……留给子孙的,除了精神,别无长物。”5元与1500亿元,表现出极大的反差。李文奎、李明达以及李青兰赓续接力家风,百年守护老屋,当老木屋陈旧得不能再住人时,他们选择换个地方修新居,仍旧保留老屋,老屋成为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载体和一种文化的遗存。就像李烛尘走向远处,又时常折返,他的精神在远方亦在近处,贴地而行,又飘扬在峰巅,他用生命抚摸过毛坝这片土地,行得再远,也是一种不褪色的存在。
“我们今天聚在李烛尘故居,不仅是致敬,更要反思和讨论,进一步把李烛尘故居保护好……”听到这铿镪有力的声音,所有人如被点穴般湿了眼睛,哑咽了喉咙。
围炉煮茶忆烛尘短暂却格外温暖人心,将唤起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谁是李烛尘,为什么是李烛尘,李烛尘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
离开毛坝,我把一杯莓茶,当作隔世回音。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 | 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