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的形象片,拍摄了整整一年
《长沙24:05》蹿红的幕后故事
◆湘声报记者 肖君臻
一部名为《长沙24:05》的形象片蹿红了!
这部短片在“原色长沙”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点击量迅速达到“10万+”,经多个视频平台转发后,不到一周时间,转发量达到160多万次。
“这部形象片制作精良,让人看到一个发展迅速的长沙,一座有底蕴、有人情味的城市,让人热泪盈眶”“我想要以这部宣传片为向导,将其中提及的长沙景观玩一遍,尤其是想吃坡子街里的臭豆腐、口味虾”……这是网友的点赞与评价。
《长沙24:05》受到如此关注,让平均25岁的4位长沙满哥——谭宇舸、晟龙、行亨、邹子博等主创成员惊喜不已。
这群主创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片子会获得这么多的关注,作为热爱家乡的市民,他们的初心是想宣传脚下这座“性格实在、不拘小节”的城市,记录下她的变迁和美,更唤醒长沙人的情怀。
长沙满哥的情怀和自豪
一首新城市民谣《成都》的传唱,成了代言四川成都的“形象片”。那么,代言长沙的形象片又该是怎样的呢?
谭宇舸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自祖父母那代起,就居住在时下已几乎不复存在的老城区北正街里。
昔日的北正街是长沙老城区繁华的缩影,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城市的发展,早已日渐式微。但对于像谭宇舸一般的长沙“老口子”来说,北正街才是承载他们最浓重、最淳朴的记忆和情感的地方。
由于黄兴北路北拓工程和地铁1号线施工建设,北正街数年前启动拆迁,正在长沙读大学的谭宇舸搬离了从小居住的家。
这次变化给谭宇舸带来不少触动。“城市在不断的变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高楼也越来越多,我迫切地想要用摄影的方式记录长沙的变迁和脉络。”谈及自己的摄影之路,谭宇舸表示最初是源于对长沙老城的一份深厚眷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久后,在一个城市论坛上,谭宇舸结识了同样关注长沙并热爱摄影的晟龙、行亨、邹子博,大家一拍即合,组建起“原色长沙”团队。
4位创始人都是80后、90后,各有主业。谭宇舸、晟龙在长沙某机关单位上班,邹子博是中南林科大的大学生,行亨乃北漂一族。但相同的情怀使他们时常聚会,利用闲暇时间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借镜头诉说长沙的美食与风景、古朴与现代。
2016年,长沙图书馆向“原色长沙”团队发出举办公益性质的长沙城市影展的邀请,经过一番思考,4位主创决定配合影展项目,制作一部有情怀的长沙形象片。
“长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气息,但缺失一种视觉体验,我们还没有找到一部能代言长沙城市形象的短片。”晟龙告诉湘声报记者,“而相反,比如南京、杭州、成都等这些城市的人在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城市的形象片。”
正是作为长沙人对这个城市的深情,才使得他们决意将自己的兴趣与城市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座城市。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长沙24:05》这部形象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在这句话中结束。
不一样的长沙视角
无论是熙熙攘攘的火宫殿,还是高楼林立的滨江文化园;无论是人声鼎沸的坡子街,还是时钟不停旋转的雨花亭……《长沙24:05》中的这些建筑都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一个与往常视界不一样的长沙。
这部城市形象片是如何创作的?
“每一个老长沙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都是无可比拟的。我们对走过的每一条古巷、每一条街道以及每一处风景都有着客观且深入的了解,我们才能发现不寻常的美,找到最好的构图视角。” 谭宇舸自豪地说。
整整一年时间里,为了拍摄到最有视觉体验的长沙风情,他们携带微单和无人机,无数次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为追求某一个镜头的完美,经常凌晨三四点,他们就扛着摄像器材出了门;为了拍摄一次完美的日出,团队累计登上95层高的长沙国际金融中心1号楼达三四十次之多;过程中,也曾遭遇过物业人员的驱赶,脚板也让工地上的铁钉扎过。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他们的热情。
“延时摄影最耗时间,往往一个镜头就需要蹲守几个小时。同一个机位,有时要连续拍上几个月时间,只有长期日复一日的拍摄才能动态体现出城市的变化。每次蹲守拍摄时,总能带动身边的围观群众,照着我的样子找角度拍摄。” 谭宇舸告诉湘声报记者,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让他很有成就感。
世贸广场大楼的建造过程,在《长沙24:05》中仅仅只有2秒。但谭宇舸为此却连续奋战了一个月,在每天上班过程中,爬楼拍摄一张最满意的照片。最后由后期挑选制作后,统一放在影片的一个镜头里。
“我们利用延时摄影、‘上帝视角’等方式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长沙。”晟龙表示,他和谭宇舸是硬科幻爱好者,喜欢时空三维的想象和思考。由于经常爬楼,除了对城市更加了解以外,还开发了空间想象能力。这种能力被训练到某个程度,就能凭借想象知道某栋建筑上面看出去是什么场景,也能判断出想拍的东西在哪个位置,中间有没有被其他高楼遮挡住。
前期拍摄完成后,这个团队的“技术咖”行亨却成为了一名北漂。虽然远在1500公里之外的北京,但他仍全身心投入其中,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5分钟的视频剪辑工作。
“我们之所以将这部形象片叫做《长沙24:05》,是希望在常规维度之外来邂逅长沙的美。当时间走到23:59分时会自动转跳至00:00更新这一天,打破时间的计算法则,借以独立于时间之外的五分钟,囊括长沙的美。” 邹子博这样介绍片名的来由。
另辟蹊径宣传出实效
事实上,在这部形象片拍摄之初,4位主创就决意摆脱传统的展现手法,即一提及长沙的城市形象,大多数的长沙人则会固性思维联想到岳麓书院、天心阁等城市景观。
“我们作为年轻人,用一种快节奏的方式,将历史与现代建筑穿插,重新排序,让大众在了解历史的城市肌理与格局的基础上,感受现代摩登长沙的美。新老建筑的对比,才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一面。”晟龙认为,这应是《长沙24:05》形象片大受年轻人欢迎的因素之一。
为了让《长沙24:05》这张新的长沙名片普识性更强,主创人员在视频制作的表现形式上,更侧重于展现内容的宽广度,即在5分钟之内囊括更多的信息。
但实际上,出于视频剪辑的连贯性、逻辑性和素材本身质量的考虑,《长沙24:05》仅仅采用了拍摄素材的五分之一。
“长沙一直以来在城市宣传方面就相对薄弱,品质精良的城市形象片较少。长沙人对自己喜爱的长沙并没有一个具象的表达,所以民众急需一部形象片,向身边不了解长沙的人作推介,展现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在谭宇舸看来,这部形象片的走红,离不开长沙人压抑已久的、对家乡推广的渴望。
6月29日,谭宇舸与邹子博代表“原色长沙”团队,受长沙市委宣传部的邀请,在长沙市全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向参会人员展示播放了这部《长沙24:05》。
“如果这部《长沙24:05》能够作为展示长沙的一扇窗口,让大众认识长沙,同时为长沙的发展吸引企业、留住人才,那将是我们为这个城市做出努力的最大意义。” 谭宇舸很是自豪地说。
邹子博透露,接下来,“原色长沙”团队积累了多年的摄影作品,还将于7月15日在长沙图书馆的长沙城市影展中展出,再向这座城市展示不一样的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