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闭关修炼”,全新的湖南省博物馆今天(11月29日)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2012年6月18日,湖南省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实施改扩建工程,从最初的拟闭馆3年,到如今的近5年半时间,无数人都在守望着重新开馆的这一刻。
1990天的等待,今天下午13时正式对公众开放。
阔别5年,当年的镇馆之宝以怎样的全新面貌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
新馆开放后,重点推出“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马王堆汉墓陈列”两个大型展览。其中,万众瞩目的“马王堆汉墓陈列”集中在三层,刚步入陈列馆,幽暗的灯光瞬间把人带进汉代的历史长廊。
素纱单衣
走进马王堆汉墓陈列馆,素纱单衣是看到的第一个镇馆之宝。早在汉代即有文献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也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
“仅重49克,不到一两,如果不算缘边,衣服主体部分仅约25.2克。”讲解员介绍。
T形帛画
《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
《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的展示则更加具有科幻感。全新采用了虚拟演示,用3D球幕讲解了汉代时期的天文星占,让人仿佛置身于浩瀚缥缈的宇宙中。
墓坑
最大的亮点是,此次新馆还以1:1的比例复原了辛追墓,近17米深的“墓坑”从三楼一直深入底层,四周“墓壁”上还用新媒体呈现辛追的四层棺椁“如何一层层套上去”。
声、光、电集合的投影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漆棺、朱地彩绘漆棺、锦饰漆棺,生动地展现了汉代贵族的墓穴“豪宅”。
要想一睹辛追娭毑并不容易,需要参观完所有陈列,再乘坐扶梯由三层下到一层。
时隔5年,辛追老太太依旧容颜不改。
中午12点,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黄莹、王娟早早地来到省博物馆等待下午的开馆入场。
“刚到长沙上大学时,特意来过一次,可惜省博物馆已经闭馆了。现在快毕业了,想着一定要来看一看。”两人早早地关注了湖南省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得知开馆报名信息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对新湘博开馆,热情爆棚的并不止他们。杨革非是省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61岁的她仪态优雅、面带微笑为参观者讲解文物知识。
从2008年起,杨革非就开始在省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了。“退休后,想做点事情丰富自己的生活,而我本身也热爱历史。”杨革非说。
湖南省博物馆里有近200名常任志愿讲解员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博物馆对讲解的要求十分严谨,志愿者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受到多次培训,不断练习讲解词,讲解时的站姿、手势、语速等都要进行培训和考核,才能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
杨革非喜欢历史,自从担任志愿讲解员以来,让她获得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促使她有意识、有目标地读更多的历史书籍。从今天起,她最想说的话是:“你们来吧,我在湖南省博物馆等你。”
湖南省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起 航
1956年2月19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成为湖南第一所综合性博物馆。
(省博物馆初期的照片)
此时,省博物馆的陈列包含了“湖南手工艺品陈列”“湖南矿产资源陈列”“湖南农业资源陈列”“湖南楚文物陈列”“中国历代货币陈列”和“中国历代陶瓷陈列”等专题。
1957年春夏之交,省博举办了一次大规模湖南科学普及展览,飞机、雷达在馆外坪展出,深受欢迎,来馆者络绎不绝,当年参观人数达38万人次,是湖南省博物馆创建阶段观众人数最高的一年。
而今天的新湘博,已经是一座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接待能力可达300万人次的现代化科技博物馆。
成 长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东郊马王堆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
马王堆汉墓3座墓葬的发掘,不仅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也对湖南省博物馆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发现与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不少文物自此成为镇馆之宝,并为此专门修建了当时最先进、面积为3510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兼陈列馆。
从此,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距今2100多年仍保存完好的辛追娭毑;仅49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襌衣;画幅最大、画面精彩的西汉绘画作品T形帛画;研究价值极高的古籍《五占星》等。
(当年扩建后的省博物馆)
创 新
1999年,新陈列大楼成为湖南省博物馆发展的新起点,以此为契机,省博定性为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以“马王堆汉墓陈列”为龙头,包括“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湖南名窑陶瓷陈列”“馆藏明清绘画陈列”“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等专题陈列。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实施免费开放,并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
2012年6月18日,湖南省博物馆闭馆谢客。
从今天开始,新湘博开门迎客啦!
END
文| 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
图 |湘声报见习记者 闫利鹏 部分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