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轮冷空气来袭后,11月,省会长沙已进入“起床靠勇气”的时期,“为什么南方不供暖”“南方有没有必要供暖”之类的争论也同步开始。
今年,“集中供暖”在长沙已变成现实。11月15日起,湖南湘江新区约300万平方米的商务及住宅进入集中供暖季。
那么,南方的集中供暖是如何运行的?它与北方城市的供暖有何不同?能否在更广范围实现供暖?
湘江水供能
在长沙河西茶子山路与滨江路交会处金融广场地下16米的位置,藏着一座“能源库”——滨江新城智慧能源中心。
15日起,能源中心设备24小时运转,3米管径水管里发出巨大的水流声,将热量输送到用户家里。这种供暖方式学名为“水源热泵”,它以湘江水为热源,可为212万平方米的面积供能。
投资这一项目的中节能先导城市节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杜卫介绍,在冬季,设备将10℃左右的湘江水抽出后,通过提取水中的热能,再通过热泵主机,将用户端的空调循环水加热到46℃左右。也就是说,把湘江水的热量“搬”给建筑物供暖。类似原理,也可以在夏天向用户供冷。
“不需要任何辅助加热设备,无燃烧、无排烟,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可以说实现了环境零污染。”杜卫说,水源热泵技术与湘江没有任何物质的交换,唯一存在的是与江水能量的交换,即对江水温度的影响。湘江平均流量约每秒2000立方米,热泵站取水量为每秒5立方米,在满负荷运转情况下,这四百分之一的水量对湘江温度产生只有0.0125℃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建设这样一座能源中心,还需要进行水利影响评估,湘江属于大江大河,防洪关系民生。长沙首次试点,市政府在评估中十分谨慎,环保、水利等多个部门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等。”杜卫说。
建设于地下16米的能源中心位置也大有讲究。由于湘江长沙段常年水位为29.7米,水处理间被特意设置在26米的水位位置,使水能够通过重力直接进入管道,达到充分节能的效果。
100平方米房子每月供暖费500元
常言说“北方冻皮,南方冻骨”,为什么南方的冬季不能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
空调技术专家、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念平担任智慧能源中心顾问,他介绍,现行的集中供暖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这是在新中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主要考虑到秦岭对南北冷热空气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以南地区冬天最低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且冬季时间持续较短,设备使用率比较低,因此排除在集中供暖范围以外。
基于此,南方城市在过去的建设中,几乎没有考虑过集中供热系统,建筑几乎没有配套相应的管道设施。
假如未来要集中供热,除了有热源,还需要每条街道开挖,将管网埋入地下,在每栋每层每户接上供热管道等,那将是一个超长期工程。这正是当前集中供暖项目推广的局限性所在。
目前,长沙滨江新城智慧能源工程项目、洋湖生态新城智慧能源工程项目投资共4亿元。“保守期望收益率保持在8%-10%,大约10年时间回本。”杜卫说,作为从事新能源产业的央企,相比收益,他们更看重的是培育用户体验和用户基数。
对于用户来说,以100平方米的房子为例,安装燃气壁挂炉带地暖每月采暖费约需2000元。而按集中供暖推广期价格每平方米每月5元价格算,则只需500元。
在已率先用上暖气的一个楼盘,机电主管吴明建算了笔帐,采用集中供暖,商业建筑夏季空调可节约电费10元/平方米,冬季可节约燃气费约25元/平方米;而且投入的设备、管道减少后,机房占地面积也仅有传统方式的1/4,投入维护运营的人力资源也相应减少。
湖南供能面积将覆盖 5000万平方米
目前,长沙湘江边已有两座智慧能源中心投入使用。
按照《湖南省“十三五”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长沙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以湖南湘江新区的建设为依托,重点部署于湘江沿岸和湘江以西区域,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湘江沿岸地表水丰富的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未来十年,我们计划在湖南投资120 亿元左右,供能面积将覆盖约 5000万平方米。”中节能先导城市节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劲松说。
根据前期综合考察,水源热泵在湖南已有整体布局。其中长沙共规划11座能源站。湘潭、株洲、永州相应的项目也正在开展。
那是不是只有新区才能享受这份福利?
杜卫表示,老旧小区通过水源热泵能源中心实现集中供暖,在技术上是可以完全实现的,“但有一个协调的过程,需要得到业主、物业等方的全体同意,才能进行铺管施工,接入整个供暖系统中,这其中还牵涉到一个改造费用。”
“要因地制宜。”这是李念平在担任顾问时提出的建议之一,也是当前项目布局的思路之一。他认为,南方冬季时间较短,全面实行集中供暖会造成资源浪费。水源热泵作为一种先进技术,有其特点和优势,资源条件适宜的可以率先使用,但不能一概而论。湖南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取暖模式。
“南方对集中供暖需求的出现,正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舒适型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供暖也会经历从奢侈品到日用品的变化过程,这是发展的趋势。”杜卫说。
END
文|湘声报记者 程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