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纳四水、吞长江,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珍稀鸟类理想的越冬地、栖息地,被誉为“鸟类天堂”。
每年冬季,会有300多不同类别、约10多万羽候鸟云集洞庭湖。此时,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如白鹤、白鹳、灰鹤、小天鹅等随处可见。候鸟的到来,不仅给洞庭湖的冬季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带动了湖区周边的“观鸟热”。
不一样的“打鸟人”
在“观鸟热”中,有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是摄影爱好者,却也自称“打鸟人”。此“打鸟”非真正的打鸟,而是,由于鸟类体型较小,且十分机敏,摄影爱好者必须用长焦镜头拍摄。当他们架着长长的镜头瞄准鸟群时,看上去就像打靶一样,所以戏称为“打鸟”。
郑翔(右一)和其他“打鸟”人 杨朝文摄
郑翔是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一位执着的“打鸟人”。近5年来,每年候鸟南迁季节,郑翔总会抽空往洞庭湖边跑。
“周末天气会变晴,一起去东洞庭湖‘打鸟’去!现在,候鸟大部分迁徙过来,保护区内肯定非常壮观。”郑翔向朋友们发出邀约。
12月16日一早,郑翔和另外两名同伴从长沙驱车出发,他们第一站去的是离君山岛景区5公里外的濠河,这条人工河是南迁的弯嘴鹬最大的栖息地之一。去年,郑翔曾在这里拍到过上万只弯嘴鹬群。
披好伪装网,郑翔和同伴们悄悄地在岸边架好摄影器材,浅滩上觅食和歇息的弯嘴鹬进入了他们的镜头。
“嘴巴像镰刀一样向上弯曲,背部有非常醒目的黑白色羽毛,细长的腿在湿地里行走丝毫不费力。”郑翔一眼就认出了这种优雅的水鸟。
在郑翔他们专注拍摄之际,来自广东茂名的“打鸟人”刘泽也端着镜头,对准河滩到处“捕捉”着。
8天前,刘泽来到岳阳参加观鸟大赛后并未离开。观鸟大赛期间,一名队员发现了洞庭湖区域非常罕见的白颊黑雁,这引起了“打鸟人”的轰动。刘泽一直逗留的原因,就是看能不能碰碰运气,再次拍摄到白颊黑雁。
“湖南有洞庭湖这样美丽的湿地环境,非常令人羡慕。”刘泽这些天食宿都在湖区,“打鸟”的同时,也没忘拍摄湖区美丽的风光。刘泽说,随着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入推进,这里的珍稀水鸟将会越来越多,景色也将越来越美丽。
“它们是大自然的主人”
在六门闸休息一晚后,第二天清晨5点,郑翔一行出发步行进入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满是白霜的草地上架好镜头后,这群“打鸟人”埋伏了起来。
随着一轮红日从东方缓缓升起,一群群鸟儿也从草地中醒来。埋伏在草地中的“打鸟人”兴奋地按着快门,对他们来说,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
“拍摄的过程就是不断了解的过程,你会发现候鸟的行为、情感和人是一样的,它们也有交流。”郑翔说,拍摄野生动物久了,就越来越觉得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8点刚过,湖区浅滩上的薄冰还没有化开,一辆辆汽车和电动车就开到湖堤上,车上下来的人群,背着钓竿提着桶,穿过干涸的草地,走到离堤近一里路远的湖区,然后,在空中挥舞着近5米长的钓竿。垂钓者开始上场了。
这时候,郑翔一行只得转移战场——“打鸟人”已经再难近距离拍摄到早晨的候鸟了。
在路过君山区建新大堤茅斯铺段时,不到2公里的距离,同样有着40多名垂钓者在挥杆。
“候鸟天性敏感胆小,钓鱼者大声交谈以及挥舞的长竿,会让候鸟以为是在驱逐它们。同时,冬季过多的捕捞活动还会影响水鸟的食物来源。”郑翔表示,一旦栖息地无法满足候鸟的越冬需求,来年它们就会另外寻找栖息地。
由于周末晴朗的天气,上午大批游客开始到来。“打鸟人”找准机位,把机器架好,候鸟却不时被游客们惊吓得四散飞去。
看着飞出镜头的3只赤麻鸭,郑翔苦笑道:“赤麻鸭从西伯利亚迁徙过来,现在全球种群数量只有几万只,而且性格十分机警,一般很难拍到。”
湘声报记者看到,在离岸三四公里的湖心洲滩上,上万只候鸟挤在一起,但因为距离太远,只能通过羽毛颜色和大致体态来分辨种类。
“在洞庭湖区拍摄,很考验‘打鸟人’的耐心和拍摄技术。”郑翔说,洞庭湖拍鸟难,除了湖区被分割几块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区内人类活动过于频繁。
返程途中,茅斯铺码头附近张贴的一张“河长令”吸引了大家的目光。“2018年2月底前,该河段水道内长期停泊的船舶,将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所有职工不得下湖垂钓,将不定期组织巡查……”
“这是湖南省总河长令在地方的具体落实,相信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洞庭湖一定会越来越美,这里的鸟儿也会越来越欢快。”郑翔说,他仍旧会约上其他“打鸟人”一起来洞庭湖,让更多的人通过镜头,爱上这些大自然的精灵。
把候鸟留住
一位渔民的心路变迁
12月16日下午3时左右,临近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六门闸村陆续有旅游大巴开进来。不少摄影爱好者、户外旅行团以及来自城里的郊游者,慕名前来观鸟。
今年55岁的刘平是老渔民,4年前上岸。“观鸟热”的到来,让刘平逐渐新潮了起来。
由于靠近进入核心区的路口,刘平家多年前就成了很多“打鸟人”的借宿地。从去年起,刘平索性将三楼空置的几间房进行装修,做起了专门面向“打鸟人”的民宿生意,并通过微信、电话等平台开放预约。
“今年11月以来,已经接待50多批游客了。最远的来自新疆,他们跟着候鸟一路拍到东洞庭湖。还有很多是来自黑龙江、河北、湖北等地的。”刘平告诉湘声报记者,他微信上的回头客早已预订了后半个月的房间。
观鸟客和“打鸟人”的到来,不仅让渔村热闹了,村民们也变得更加忙乎。一些平时顾客不算多的鱼馆,如今多请了两三名厨师依然忙得团团转。
刘平夫妇还会制作风干鱼虾,“到这里游玩和摄影的人,基本上都会带些特色鱼产品回去。”
“观鸟热”不仅让村民变得更忙,大家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刘平说,以前渔民们捕到鱼后会在湖边立即宰杀,将鱼内脏扔在湖边。由于鸟类很少吃鱼内脏,这些内脏腐烂后不仅影响水质,气温升高后还会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而现在,大家会有意识地集中保管,再交给专人收集,投入龙虾田作为食料。“如果不把环境搞好,游玩的人隔老远就会掉头走。”
不但注重环境卫生,大家对于候鸟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以前不怎么喜欢冬天飞来这里的鸟。”刘平坦言,鸟类几乎就是渔民最大的敌人,冬天大批候鸟的到来,给渔民的收成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过去虽然湖区的鸟非常多,但捕杀的也很多。除了鸟贩子大量捕杀外,部分渔民也会参与其中。“一到冬天,特别是下雪的时候,各种捕杀方式上阵,或吃或贩卖,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早起的“打鸟”人 杨朝文/摄
2016年下半年,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捕鸟贩鸟案,刘平和部分渔民被邀请旁听,这给刘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5名非法捕鸟的,最高的判了8年有期徒刑,最轻的也被判了5年。”
“如果不加节制地捕杀候鸟,破坏候鸟栖息环境,等到有一天候鸟不来了,那就出大问题了。”刘平说,现在宁愿冬季上岸,少捕点鱼,也要把候鸟留在这里。有这些候鸟在,渔村就会获得不一样的发展。“每天早上醒来就可以听见鸟叫声,四处望去都是碧水蓝天和候鸟成群结队飞翔,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地方名片和生活享受。”
END
文|湘声报记者 杨朝文
图|湘声报见习记者 闫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