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他是广岛核爆幸存者,用画笔和行动成就了传奇人生 走进日本大师的永恒丝路
发布时间:2020-08-21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58964_zhangchunmei_1597930766125.jpg平山郁夫


58963_zhangchunmei_1597931747013.jpg平山郁夫绘画作品《敦煌莫高窟》


  □湘声报记者刘敏婕 通讯员邓晓丽


  “仔细看,平山郁夫的画作是会发光的。有了心灵的光,就会有笔下的光。”8月15日,74岁的湖南绘本画家蔡皋在长沙博物馆分享了她眼中的日本画家平山郁夫的艺术世界。


  1945年夏天,15岁的日本广岛少年平山郁夫经历了人生的噩梦——广岛原子弹爆炸。幸存的他深受核辐射后遗症之苦,患上了白血病。此后,平山郁夫忍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不断创作佛教题材绘画作品来洗涤创伤,并追寻玄奘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一路成长为日本顶尖画家和世界文化遗产守护者。


  在艰苦卓绝的常年跋涉中,在80万公里的行程里,平山郁夫居然恢复了健康,直至2009年在东京去世。


  作为长沙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世界文明”系列特展,“从地中海到中国:丝路宝藏——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自6月开展以来,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探宝”。作为平山郁夫的“粉丝”,蔡皋建议观众“打开感觉观赏每一件文物,你能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


  广岛核爆幸存者

  追寻玄奘足迹


  “你要获得力量,就要寻找源头。童年是源头,故乡也是源头。”在看完平山郁夫的中文版自传《悠悠大河》后,蔡皋找到了他作品力量的源头。


  1930年6月15日,平山郁夫出生于日本广岛县,在兄妹8人中排行第二。他的家乡位于濑户内海沿岸,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在他的丝路绘画中多次出现的落日金黄和大海幽蓝,都脱离不了故乡的记忆。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导致7.4万人当场殒命。中学生平山郁夫当时在广岛陆军兵器补给厂的工场里参加劳动,200余名师生瞬间失去生命。


  平山郁夫在书中回忆:“一路上的情景残酷无情。烟雾中惶惶不安的人们,血肉模糊,或断了手臂,或失去双脚,但仍在拼力挣扎着要站起来,好像在喊着什么,我什么也听不见。还遇到很多眼球冒出来、挂在腮帮子上的人。我在这惨境中继续跑,向着军需厂,不顾一切地奔跑。”


  看到那么多人倒在自己面前,却什么也做不了,平山郁夫和很多幸存下来的人一样,心里充满内疚。虽然九死一生,但他深受核辐射后遗症之苦,患上了白血病。


  29岁时,平山郁夫的白细胞降到了常人一半以下,他已经处于随时会停止呼吸的极度脆弱状态,即使走路时来了一阵风,都会打个踉跄。那时,他只是东京艺术大学的一名助教,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临死之前要画一幅令人称心的画,哪怕一幅”。


  就在生命和艺术都走向绝境之际,平山郁夫以玄奘西行为灵感创作出了成名作和重要代表作——《佛教传来》。此后,佛教主题一直是他绘画中的重要题材。


  为追寻玄奘足迹,平山郁夫踏上了丝绸之路。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偕夫人平山美知子访问丝绸之路沿线国家150多次,创作了大量丝路绘画作品。


  2000年12月31日,平山郁夫历时20年创作的系列大型绘画《大唐西域记》收笔,这是他在绘画上达到的另一个高峰,全画完成后被收藏在奈良药师寺玄奘三藏院。


  结缘敦煌

  热心推动莫高窟保护


  在展览最后一部分《梦回敦煌——平山郁夫生命中的艺术信仰》中,一幅幅绚丽而静谧的敦煌写生,见证着画家与敦煌的特殊缘分。


  “我去过很多国家,但访问中国的次数最多。到底访问了多少次已经数不清了,肯定不下一百几十次。”敦煌是平山郁夫的一生最爱,曾经70多次到访。


  1979年9月,平山郁夫第一次来到敦煌。他到莫高窟时已近黄昏,一直画到天色昏暗,仍无法抑止亢奋的心情。


  “此后平山先生几乎每年都要来敦煌,如同唐玄奘在印度取得佛经一样,他在敦煌唐代壁画中找到了日本古代绘画的源头,十分惊喜。”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如此回忆。


  敦煌壁画的独特魅力,以及以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壁画临摹与研究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平山郁夫,他决心为敦煌做一点什么,并表达“倾家荡产也要保护敦煌莫高窟”。


  1985年,平山夫妇出资,请敦煌研究院选派青年人到日本学习文物保护、考古、美术等各类亟需的专业,至今从未间断,为中国培养了50多名急需专业人才。他们还捐赠给敦煌研究院一台当时世界先进、价值昂贵的“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有效推动了敦煌石窟保护。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平山郁夫多次向日本政界要员介绍保护莫高窟的重大意义,最终于1988年促成了日本政府无偿援助10亿日元,建设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1989年,平山郁夫将个人画展的全部收入2亿日元,捐赠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为保护敦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2年,平山郁夫担任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他曾率日中友协发起中日合作修复南京明城墙的活动,并积极为此筹措经费,这是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


  在长沙博物馆举行的开展仪式上,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回忆了与平山郁夫多次前往敦煌考察的往事,他说:“平山先生对文物保护表现出的无比热心与平等待人,直到今天也历历在目。”


  丝路寻访

  收集诸多珍贵文物


  一顶来自阿富汗的金王冠,以橄榄枝叶为主题,镶嵌着阿富汗北部山岳地带开采的青金石,优雅大气,象征着和平,被选为本次展览海报上的“形象代言人”。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和恐惧后,平山郁夫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出于对丝路文明的热爱,平山夫妇在寻访过程中不断收集流散于民间的丝路古美术品和遗物。他提出了“文物保护红十字”的理念,致力于战争冲突地区的历史文物保护。


  在前南斯拉夫战争毁坏的杜布罗夫尼克旧城区中,在被摧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前,在伊拉克战后被大规模抢掠的古迹上,都能看到平山郁夫奔波的身影。


  希腊彩陶与浮雕、罗马与波斯玻璃器、金银器、中亚织锦、印度佛教造像……本次在长沙展出的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收藏的192件(套)藏品,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8世纪,展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从地中海中部、西亚、中亚地区到印度的古代文明。


  “对于我来说风景也是历史。看到的风景再美,如果那里没有历史,就唤不起感动。所以我对美国、澳大利亚的风景不感兴趣,也根本不想让那些风景入画。”平山郁夫在书中坦言,“丝绸之路的沙漠,往往除了沙子、砾石一无所有,然而只要在那里一站,就能切身感到奔泻而来的梦幻般久远的气息。”


  很多年前,蔡皋曾得到过一本日文版平山郁夫画册,由此爱上他画中的静默幽深。在她看来,平山郁夫所代表的这种爱好和平的日本民间力量十分珍贵,“他们也是战争受害者,很多人一直在呼吁日本政府道歉,这个包袱背得很重,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放下。”


  自2018年开始,平山郁夫的丝路藏品在敦煌、北京、西安等多地展出,长沙是巡展的第七站,展期至今年10月8日。蔡皋充满激情地推荐:“来到家门口的丝路宝藏,大家都应该走进展厅看一看”。


  平山郁夫的女儿、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馆长平山东子表示:“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展览,感受父亲对丝路的永恒的憧憬。”


58967_zhangchunmei_1597931576283.jpg

  丝路宝藏展品阿富汗金王冠(金)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