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记者田园
前脚买了房,后脚就接到装修电话;车险即将到期,多家保险公司来电推销……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这样的事,而背后就是个人信息泄露。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
个人信息违法获取,非法买卖现象层出不穷,谁是背后“黑手”?为何屡禁不止?如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湘声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你的个人信息被谁泄露?
“客户号码来源,无非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一位二手房销售人士告诉记者,一些房产类网站或APP都会要求用户注册登陆,用户在楼盘页面停留时长,偏好哪类房子,都会留下痕迹,网站或APP从而获取到用户的ID、电话、地址等信息。“在楼盘实地看房,那泄露信息的渠道就更多了,接待员、统计员、置业顾问、经理,都有可能获得你的个人信息。”
对于购房后接到装修、卖家具等电话,一楼盘置业顾问小张表示,这背后确实存在个人信息买卖等情况,她了解到,一些大的楼盘刚刚交付时,客户名单会被卖到几万元一份,小楼盘大概也要5000元以上,楼盘交付时间越久,名单的“价值”就会越低。
一位从事二手信贷的李姓业务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客户资料主要来源电话销售系统,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一套号码,日均自动拨号量达600-800人次,用户姓什么,是否有买房、买车、借款意向等,通过一二三遍筛选,就能得到精准信息。
据这位李姓业务员透露,还有专门的调查或咨询公司,以调查为名或其他原由,将收集到的客户资料,标注不同的标签,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转卖谋利。
今年4月,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当地一民警以行踪轨迹每条300元、住宿信息每条100元的价格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利181万元,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据报道,通讯、银行、保险、房产中介、招生培训、医疗等与个人信息接触较多的领域,属于个人信息泄露多发区,出现了不少利用职务之便兜售牟利的违法案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俊臣在作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说明时表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亿,互联网网站超过400万个,应用程序数量超过300万个,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为广泛。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从商业利益等出发,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侵扰人民群众生活安宁、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强化法制建设和监管
早在2007年,工信部就牵头设立了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负责互联网、移动电话网和固话网中的垃圾信息清理工作。
近年来,工信部多次出台相关规定并联合多部门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12321平台受理用户关于骚扰电话的投诉10余万件,环比下降39.9%;受理用户关于垃圾短信的投诉5.8万多件,环比下降43.4%。情况虽好转,但骚扰电话与短信仍然屡禁不止。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出台之前,国内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还分散在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中,未形成体系。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首部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正式通过实施后,将成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基本法”。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首次提出了自然人享有“个人信息权益”这一概念,这意味着若个人信息被侵犯将得到更多的救济。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还确立了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体系,明确了处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基础。对于已公开的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如何处理都做了规定,为界定处理公开、敏感信息提供了依据。
法律专家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有力维护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生态,但它的生命力在于震慑和执行,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强政策监管。同时,遏制垃圾信息与骚扰电话,还需技术层面上取得更大突破。
个人如何加强信息保护?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香如建议,个人在上网时不点来路不明的网站和APP。在安装App时,一定要注意位置信息、手机通讯录等隐私权限,不常用的不要给。定期清理手机内存数据,不要把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留在手机内,并定期查看手机应用权限等。“有时候泄露过多敏感信息的可能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