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各级政协委员呼吁 破解不想生不敢生推进全面配套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1-06-04 编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政协融媒记者陈彬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三孩生育政策是一项有着广泛牵动性的战略举措,一经公布,便引起全社会关注。如何让三孩政策更好落地,各级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群众生育意愿有待释放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规模年均减少340万人,2020年同比减少366万人。2006年-2016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7年下降,从2013年的1347万对下降至2020年的813万对,减少40%。


  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出生人口下降,群众生育意愿有待释放。


  委员们纷纷表示,出台三孩生育政策及时且必要,意义深远。这是在人口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回应社会期待,适时作出的重大决策。


  省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唐承丽参加了今年省政协“加强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课题调研,她认为,三孩政策的出台,开启了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步伐。


  省政协常委、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向双林曾参加省政协有关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调研,对此深有体会。他说,现在生育妇女规模减少,婚育年龄推迟,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部分年轻人都有房贷车贷要还,而且还要赡养老人,照顾家庭,诸多原因造成的生存焦虑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事妇产科工作30多年的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主任丁依玲认为,生育率增长或降低,生育意愿、生育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类进化发展史表明,人类的生育能力是不会出现下降的,所以生育意愿,特别是女性的生育意愿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担忧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很高,部分年轻人表现出‘不敢结婚、不想生育、不敢生育’的意愿。”唐承丽说,实施三孩生育政策,重点要消除后顾之忧,要制定与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就像一粒种子已经播下,但要发挥好作用,能够开花结果,还需要肥沃的土壤适应它成长。”向双林说,人口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系统工程,建设好这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过程。


  配套政策需要全面推进


  在委员们看来,实施三孩政策需要出台或推进全面丰富的配套政策,要聚焦住房、教育、彩礼、休假、养老等问题,切实解决“不愿生育”的现实痛点。


  “应完善就业政策,如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性,消除女性就业歧视。”唐承丽建议,女性孕检、养育孩子过程中,用人单位也应提供适合女性的弹性工作上班制度,要多提倡一些灵活的在家办公、全社会共同创造鼓励生育的支持环境。


  “孩子的入园入学教育和医疗保障、家庭负担、女性就业等系列社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女性的生育意愿抉择。”丁依玲说,真正缓解生育人数减少、老龄化加速到来的问题,应该从教育意识这一根本上发力,必须切实教育好年轻一代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家庭观、婚姻观以及生育观,鼓励他们提高生育意愿。


  省政协委员、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丽萍曾提交相关提案。她认为,破解“生不起、不敢生”的现象,要推动生育保障制度转型。她建议,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特别是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女职工平衡职业和家庭关系的政策。


  “要提出进一步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降低家庭养育的成本。”向双林建议,应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并通过各级政府财政统筹解决资金问题。要加强幼师和托育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快托育服务标准化工作,使家长可以放心地将学龄前儿童托付给托儿机构。


  “应出台多种鼓励政策全方位支持、鼓励生育,才能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长沙市政协委员、宁儿医院集团党委书记宁联芳对育龄妇女群体进行着长期调研,她建议,要倡导科学孕育,保障出生人口质量;传播正能量的、阳光积极的生育观念。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