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3个区县、3564所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的学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报告同时指出,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包括“提前学学科知识”“占用法定节假日、周末进行培训”,以及变相制造教育焦虑、价格虚高等。
从报告来看,“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的校外学科培训也折射出社会心理。为何校外学科培训屡禁不止?参与培训学生的家长又是怎样的心态?记者展开了调查,并采访了部分教育界政协委员。
现象:校外培训形式各异
谭峰的孩子原本在一家培训机构补习数学,去年“双减”政策出台后,被告知只能上网课,他觉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便退出了机构培训。今年,他与几个家长联系上之前培训机构的老师,为孩子拉了个小班。
“孩子成绩在学校比较拔尖,如果补习停掉了,很担心成绩会掉下来。”谭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周睿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双减”政策后,她还是让孩子上了英语培训课,“每周一次,一对五教学模式,一个学期2000多元”。
在小班培训中,原本一个人一小时200元的费用,因为几人同时上,每人的支出相应减少。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费用相应增加,单科每小时300—800元不等。
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培训机构不断减少,师资力量也变得抢手,为此,一些初中生、高中生的家长不惜高价给孩子请“一对一”辅导。记者了解到,“一对一”培训费用根据老师资历和讲课水平不同收费也不同,在校大学生每小时80元起步,其他老师每小时200-600元不等。
易岚是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目前给孩子安排了“一对一”补习英语、数学、物理3门,每个月的补习费用大约为5000元,占了家庭支出的大头。“孩子马上面临初中升高中,别人都在补课,我不敢放松。”
看法:家长对培训心态不一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每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不得安排考试”“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双减”政策实施后,各中小学校迅速落实,家长也经常收到学校下发的“双减”承诺告知书。
在80后二孩妈妈邓佳看来,“双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家长变得更优秀,倒逼着家长去学习、去成长。“除了体育类,我没有为孩子安排课外培训班,全靠孩子自觉,他自己喜欢学习,目前来看成绩还不错。”邓佳说。
因为在孩子的教育上推崇顺其自然,邓佳认为反而收获了较好的效果。“我支持‘双减’,虽然中考就开始分流,但高考录取比例没有变,考大学或者学一门技能都可以。”
但有些家长却更焦虑了,李文就是其中的一个。“双减”之后,她发现孩子一到周末就完全闲了下来,变得无所事事。在她看来,“双减”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化,但中考分流政策没有变,还有一些孩子上不了高中。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请家教辅导,但普通工薪家庭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那么成绩的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
建议:科学理性看待孩子成长
就“双减”后课外培训情况、部分家长心态焦虑等问题,教育界政协委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建议。
长沙市政协委员、雨花区教育局局长张新卫表示,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将持续规范民办学校的管理,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做优“三点半”课后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校就能学好学足。
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市南雅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陈建平建议,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在开展集体群团活动、音体美劳等活动之外,还可开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弱科补习、强科培优等因材施教式的课后学习,“但不能安排过多,否则也违背了国家‘双减’政策的本意”。
张新卫认为,在“双减”背景之下,小规模校外培训现象反映的是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滞后,还有极端的焦虑心态。他认为,要通过社会舆论、家长学校等方式引导家长理性、辩证地看待校外学科培训。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抢跑不一定能跑到最后,在学生的黄金发展期,应该努力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力和习惯。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的是多元能力,而学习知识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成长。”张新卫说。
当前,不少家长的焦虑源于中考分流政策,担心孩子在未定型前失去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对孩子长远发展不利。对此,陈建平建议,可适当延长基础教育时间至高中阶段。
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航天学校校长廖万忠认为,要加强普职分流政策的宣传力度,加速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由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向“就业与升学并重”,建立中高本一体化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 (文中受访家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