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苑
父亲的剪刀和尺
发布时间:2023-03-31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我父亲是位裁缝师傅。伴其终身的剪刀和尺,是他谋生活命和养家糊口的重要工具。剪刀是一把老虎剪,尺子是把竹制尺。


当年,父亲去世后,母亲为了生计带着我们年幼的三兄弟多次搬迁。可每次搬家时,母亲总是把父亲用过的剪刀和尺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生怕损坏和丢失。


我的祖父去世早,祖母改嫁,父亲9岁时就成了上无片瓦遮身和下无寸土立足的孩子。后来经好心人介绍,父亲跟着村里的一位裁缝师傅当业余学徒,白天帮师傅家里耕田种地、喂猪养鸡;晚上跟在师傅身边学做缝纫,基本的工具就是剪刀和尺。为了掌握剪刀和尺的运用技巧,父亲用稻草人作模特,训练量体裁衣;用废料纸当布匹,学习裁剪本领。由于白天干活劳累和晚上夜深加班,有时不是裁坏了布料,就是剪伤了手指,这时往往免不了遭来师傅的训斥和体罚。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在师傅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终于掌握了缝纫技术。一次,村里一户较为贫困的村民用自己种的棉和纺纱,好不容易织出了两丈多土机布,临近春节时3个孩子纷纷喊冷,嚷着要做新衣服过年。家里大人正为孩子无衣御寒而布料又不够发愁。父亲知道后,带上剪刀和尺找上门,拉着3个孩子量了又算,算了又量,可怎么也没有办法给每个孩子都做件衣服,最后硬是把自己家里珍藏的五尺卡机布也搭了进去。这样,既帮大孩子做了一身“门面”套装,又给二孩子缝了一件过冬棉袄,还为三孩子“拼”了一件保暖背心,全家人皆大欢喜,3个孩子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户人家心里特别感激,执意要让最小的孩子拜我的父亲做“干爸爸”。直到现在,每年父亲的忌日,这个“孩子”都要到父亲墓前磕上3个响头。


父亲不仅借助剪刀和尺扶贫济困,而且善于利用剪刀和尺修身教子。“缝纫做衣,剪刀剪的是布匹,体现的是才艺优劣,尺子量的是长短,反映的是境界高低。”这些话,既是父亲平时的口头用语,更是父亲行动的真实写照。父亲待人厚道谦和,乐善好施,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俭朴。平时,家里的穿衣传统是“大哥不能穿的衣服改成二哥穿,二哥不能穿的衣服改成我穿”。尽管我小时候多次以各种形式“反抗”,却没有一次“获胜”。


用父亲的话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临终前他还把自己穿了6年的夹袄脱下来,留给我的大哥穿。父亲用剪刀和尺培育出来的俭朴家风,在家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文 | 郭光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