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多地高校清理学术不端论文存量政协委员呼吁—— “破五唯”关键在“立新标”
发布时间:2023-06-16 编辑:湖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遵义医科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发出通知,要求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引起广泛关注。


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的自查清理对象为:2018年1月1日以来,师生以杭州师范大学作为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特别是纳入了人事考核或领取了科研业绩奖励的论文。


政协融媒记者注意到,科技部办公厅此前于4月27日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部属高校、中央级科技机构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清理专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在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开展为期3个月的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对自查清理发现存在问题的,科研人员要及时报告本单位并采取勘误、撤稿等补救措施。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至少有四川、青海、江西、浙江、广东、山西、福建、云南、山东等省市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工作。


政协融媒记者采访了多位在高校工作的省政协委员,他们表示,目前还没看到湖南下发相关通知。


湖南政协新闻网


挂名现象较为普遍


“论文学术不端或挂名现象,对于高校来说其实是老话题。”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洪强坦言,在211和985高校中,捏造、篡改、剽窃等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对较少,“因为学术水平整体比较高,发论文也不是特别困难”,但挂名现象尤其是领导担任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情况,在各高校都比较普遍。


“领导挂名也要一分为二来看,如果他申请项目和经费并提供了研究思路,署名也是符合学术惯例的。”在李洪强看来,如果领导并没有实质参与项目,就没有必要署名,“领导相对来说学术成果和资源都比较丰富,可以把更多署名机会给年轻人”。


省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李利平告诉记者,在理论数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学术不端问题相对来说不是最严重的,但也存在团队中未作出实质贡献的成员在论文上署名的现象。


李利平在美国求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第一篇论文,考虑到导师提供了课题和大致思路,他将导师列为共同作者,但导师审阅后主动把名字删掉了,他觉得指导学生是他的义务,并且学生有独立的科研成果对未来发展更好。这一经历影响了后来当博士生导师的李利平,“如果论文的主要贡献者是我,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的手笔,我必须署名;如果是我给学生出了题目和思路,具体工作是学生做出来的,我都不署名”。


建好考核评价体系


在李利平和李洪强看来,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的以论文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出现“学术不端”和“挂名现象”的根本原因。比如,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多多益善;给予物质刺激,虽然科技部和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停止对专利和论文给予奖励,但很多学校还是以各种方式变相奖励;论文在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各类评优评奖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使有的科研工作者为了攒论文而采用一些不合规手段。这些都是论文“挂名”现象产生的诱因。


“当前学术界还缺乏一种自净化能力。在一个好的学术环境里,如果有个别人有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声誉不佳,就会受到学术共同体的抵制,对其职业发展有很大影响。”李利平坦言,其实教育部和科技部都很重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发了很多文件,在政策上做得比较到位,但成效并不明显,“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主要是新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在李利平看来,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更多的意义在于释放信号,给予警醒,“就像给房子打扫灰尘,净化下空气总是好的,但要彻底扭转风气,除了针对根源对症下药之外,还得配套各种措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如同查酒驾一样,经过长时间努力,酒驾风气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变”。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刘敏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